92岁的她,颤颤巍巍地接过那枚闪闪发光的纪念章。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掩不住此刻眼中的激动与自豪。她的手轻轻摩挲着纪念章,那上面仿佛承载着她一生的记忆。这枚纪念章不仅仅是一块金属,它是对她过往岁月的见证与褒奖。她曾在往昔的日子里奉献过自己的力量,历经风雨与艰辛。如今,这枚纪念章像是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她的暮年时光。周围的人看着她,眼中满是敬意,她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在这枚纪念章的映照下,再次缓缓流淌在人们心间。
近日,福州大学一位92岁的退休教授收到了一份意义非凡的礼物——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安镜如是福州大学化学系的一名退休教师。1956年,安镜如教授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被国家派往苏联的莫斯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和当时世界上顶尖的优秀科学家一起工作、实验,学到了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
安镜如教授在莫斯科大学期间与同学一起做实验
后来,这批留学归来的青年学生迅速成为了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急需人才。1960年,安镜如被分配到湖南衡阳的414工厂。两年后,她被调派到二机部的北京401所,全身心投入到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核工业攻坚工作中
安镜如教授回忆道,“在工作厂区,大家都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虽然同在一个工作区,但各个工作部门之间‘不能进,不能出’。大家凭着一股爱国热情,全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安镜如教授讲述当年奋斗的故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声“东方巨响”,向世界传递出新中国振聋发聩般的声音,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图源:新华社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真的是花了很多心血,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回想当年的峥嵘岁月,安镜如老师感叹道,“祖国没有忘记我们,党没有忘记我们”。
随着国家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能开始逐步转向工业和民用。在度过了隐姓埋名的十年之后,1972年,安镜如教授成为福州大学化学系专业教师,为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打下基础。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60年过去了,这枚从北京寄来的纪念章在金色橄榄枝的包围中,一朵“蘑菇云”腾然升起,和平鸽飞翔其间。安镜如教授满怀深情地说道,“回忆青春,我无怨无悔。我也发自内心地热爱党,热爱国家!”
(来源:福州大学、福州大学关工委、海博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