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海丝文化守护者——陈霞生》
陈霞生,宛如福清海丝文化的忠诚守护者。他醉心于海丝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在福清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陈霞生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遗迹与故事。他不畏艰辛,四处走访,探寻古港、古沉船等海丝相关的蛛丝马迹。他积极参与海丝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知晓福清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通过举办讲座、撰写文章等方式,他将福清海丝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大众,为海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力量,让福清海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有天津卫,南有镇东卫”“海口有两座古城,分别是镇东卫城和海口民城”……上周,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福清市海口镇,福清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福清市老科协海口分会会长陈霞生,给小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
陈霞生是海口镇的义务讲解员。
陈霞生今年78岁,原是部队文艺工作者,转业后在福清市邮电局工作,退休后回到海口镇,倾力保护家乡的文物古迹。近年来,他致力挖掘和保护海口的历史文化,先后捐资数十万元出版乡土文化书籍,推广家乡文化旅游,成为当地文化的守护者。
海口镇是福清五大古镇之一。为留住乡愁,守住根魂,陈霞生和当地文史爱好者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深入海口、城头、南岭等镇村,收集有关海口镇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逸闻趣事,参与编写出版了《千年古镇盼复兴 七巧三奇话海口》《“双城记”——海口军民抗击倭寇故事》等书籍。
海口镇还是福建的抗倭名城。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扰福建沿海,守卫海口镇的官兵和当地百姓奋勇反抗,多次痛击倭寇,同时付出巨大牺牲。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皇帝降旨修建海口镇抗倭军民的义冢,埋葬阵亡官兵和无主尸首。
10多年前,陈霞生与俞达珠、项祥等文物保护的热心人士,经过调查、走访、勘察,在海口镇塔顶山顶发现了这些义冢,并在海口镇瑞峰寺东侧发现皇帝降旨立碑的“海上日出”浮雕和“义冢”碣碑。
海口镇的海丝遗存丰富。这几年,陈霞生陆续发现了宋代古井、瑞峰井、镇东卫城古城墙等一批印证海口镇海丝文化的重要遗存。
陈霞生主动当起了海口镇的义务导游和讲解员。10年来,他义务接待了上百个前来参观考察海口镇瑞岩山弥勒佛、龙江古桥等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团队,并在福清各地开班讲课,宣传海口镇历史和民俗文化。
陈霞生还积极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带头修桥铺路、捐建寺庙、扶贫帮困,做了不少好事。他先后发动群众筹资修建了海口镇通江路、登俊路、下龙江路3条道路,解决了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记者 王光慧/文 包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