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曾举办过中国面条文化节,还评出了“中国十大面条”,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武汉热干面、河南烩面、兰州拉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四川担担面、吉林延吉冷面等悉数入选。
这十大面条,我都有幸吃过,而且觉得各有特色,好像武林中有十大门派,武功各有蹊径,难分轩轾。有朋友问,这昆山奥灶面是什么东西,过去没听过啊?我说,其实这是苏州面条的一支,属于红汤面,由于汤头浓郁,制作精良,再配上一块香气四溢的爆鱼或卤鸭腿,很容易征服全国人民的舌尖,让口中的每一颗味蕾都俯首臣服。真要我来当评判,我就会提出,苏州白汤面类的枫镇白汤大面,口味清爽,焖肉糯而不腻,假如参加甄选,绝对可以入选中国十大面条之林。
不过,昆山奥灶面也实在好吃。我前年去昆山考察梁辰鱼故居遗址,蒙地方文联的朋友不弃,要我第二天一早准备好,到昆山老城中的奥灶馆,去吃碗奥灶面。我知道奥灶馆是家百年老店,没想到眼前的面馆好大的气派,雕梁画栋,连甍穿云,与我预期的一家面铺老店完全不同,简直就是个小阿房宫。坐在十分讲究的包厢里,面上来了,每人一碗红汤面、一碗白汤面,两根卤鸭腿,两块红油爆鱼。主人说,别客气,趁热吃。我看着一桌子的鸭腿与爆鱼,怯怯地问,还有朋友没到吧?主人说,就是我们这几个人,还要别的浇头吗?那一餐有如赤壁鏖兵,吃得轰轰烈烈,硝烟蔽日,火光遮天,一直到晚上还不觉得饿,打个嗝都还有袅袅不绝的鲜味。
朋友跟我说,正宗的奥灶面好,不但因为食材选得好,还讲究“五热三烫”。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三烫”则有特殊的讲究,一是面烫,捞面以后,不在温水中过水,而在沸水中过水;二是汤烫,配制好的面汤,放在铁锅里,一直用余火焖煮,保持其温度;三是碗烫,面碗洗净后,放在沸水中取用,既保温又卫生。我说,这个讲究的说法未免累赘,有点像口号,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说到底,不就是个“烫”字吗?吃汤面,得趁烫吃,凉了不好吃。朋友大笑,说你去跟老板建议,以后把口诀改成“一烫到底”算了。
奥灶面的“奥灶”两字,十分拗口,据说本来讲的是“鏖糟”,是昆山土语,就是不太干净,有点龌龊的意思。地方上传说,奥灶面创始于清末,有一家又小又旧的面馆,黑漆麻乌的,主厨的陈老太年纪大了,手脚不麻利,眼睛也看不清楚,做的面有点鏖糟,但是鲜美异常,因此被老吃客戏称为“鏖糟面”。还有一个不太可靠的升级版传说,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途经昆山,肚子饿了,就来到陈老太的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鲜美无比。让随从打听是怎么烹制的。陈老太说的是昆山土话,随从听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龙心大悦,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面灶,奥灶面,奥灶面”,皇帝金口一开,从此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传说归传说,且不去管它,奥灶面好吃,却是真的。
最近与苏州朋友一道吃面,发现一家著名的面馆打出新款面式的招牌,特别推荐新开发的红汤卤鸭面。面上来了,一吃,咦,不就是卤鸭奥灶面吗?只不过是昆山奥灶馆的翻版,何新之有?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咸,师傅的手太重,缺少苏州的秀气。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6年10月08日 A08版)
作者:郑培凯
编辑: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