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除掉以后,又发生了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的兵乱,局势动荡了好多年都不得安稳,直到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当了丞相之后,在曹操的精心治理下,国家才慢慢地安定下来。东汉到后期的时候,政治很腐败,曹操当丞相期间,对朝廷多年留下来的老毛病进行了大力整顿,他要求大小事情都要经过他同意,才能决定下来。这样时间一长,从汉献帝到一般大臣,都认为曹操太霸道了,不少人公开地或者暗地里反对曹操。可曹操也毫不客气,对那些反对他的人给予全力打击,有的被降职,有的甚至被判刑、杀头。汉献帝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着没意思,于是要想办法除掉曹操。汉献帝在朝臣中摸底,看谁能承担起除掉曹操的任务。想来想去,只有车骑将军董承,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官位很高的大臣。汉献帝想把董承找进皇宫中商量,又怕太引人注意,使秘密泄露,便把自己的诏书缝在一条衣带中赐给董承,并对董承做出种种暗示。
董承回家以后,仔细检查衣带,发现了皇帝的诏书,便和自己的几个好朋友吴子兰、王服、种辑等人策划怎样除掉曹操。他们觉得刘备是个人才,便拉刘备一同加入行动。刘备当时在京城住着,他也早对曹操心存不满,就参与了董承等人的谋划。事情还没办,正巧,袁绍的弟弟袁术领兵到青州去,曹操派刘备去堵击袁术,他拨了一支兵马,让刘备率领,刘备就离开京城,发展自己的势力去了。200年的时候,董承的谋划泄露了出去,被曹操得知,曹操立即派兵把董承、吴子兰、王服、种辑等人捉起来,全部处死。曹操清除了内部的隐患后,想起了刘备,觉得刘备将来会是自己最大的对手,一定要趁他势力不够大时消灭掉他,否则会后悔一辈子的。
曹操的谋士们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他们害怕在攻刘备时袁绍会乘机袭击后方,劝曹操要谨慎一点才是。祭酒郭嘉支持曹操的意见,郭嘉认为,刘备现在力量不强,打刘备很容易,而袁绍这个人性格软弱多虑,办事不果断,他要先观望一下才会决定出不出兵,等他下定决心出兵,我们早已消灭了刘备,结束战斗了。当时,刘备在徐州驻扎,曹操大军一至,他果然被击败,只得丢掉徐州,投奔袁绍去了。当曹操攻徐州时,袁绍的谋士们建议袁绍乘机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一直犹豫着不肯行动,直到刘备失败逃走时,袁绍才醒悟过来,这时却已经来不及了。曹操打败了刘备,又在官渡和袁绍大战一场,打败了袁绍,乘胜平定了河北一带。汉献帝给曹操不断加封,直到曹操当了魏王。从董承谋杀曹操不成被处死以后,汉献帝和皇后伏氏更加不安起来,伏皇后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写信,在信中数说曹操怎样专权,要求父亲看准机会,帮助皇帝除掉曹操。
伏完是个比较淡泊的人,不愿为这些名利之事去争夺,便把伏皇后这封信收藏起来,根本没准备去实行。到曹操当上魏公时,伏完已经去世了。伏完家的用人发现了伏皇后的书信,将信送到曹操手里,曹操立即起身进入皇宫,逼汉献帝废了伏皇后,并立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曹操为整顿东汉末年的国家政治,做了许多事情,立下了许多功劳,可皇帝还嫌他专横,几次想害他,这是不公平的。过去许多戏剧作品中常常把曹操描写成又奸又恶的坏人,这也不是公平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