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信用卡权益为何会频频“缩水”
石家庄日报记者 马静
信用卡以其丰富的权益和专属的产品设计,一度被封为银行“揽客神器”。然而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信用卡的优势已不再明显。尤其是近期,信用卡权益“缩水”现象引起不少消费者关注。记者就此现象在石家庄进行了一番走访调研。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包括广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公告称调整部分信用卡权益,涉及交通出行里程兑换、机场贵宾厅、积分兑换洗车等服务,调整方式包含具体权益变更、积分规则改动、享用权益服务次数减少等。
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权益是用户选择信用卡最直观的动力之一,因此过去信用卡以增量为发展核心时,银行普遍通过高权益获客,受到很多消费者青睐。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信用卡业务进入“存量”时代。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公告调整其信用卡服务或权益。仅在9月,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即陆续公告调整权益规则或部分增值服务。
记者走访发现,9月13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公告称机场接送机服务、租车免一日租金服务、健康洁牙服务因合约到期,将于2024年10月31日统一终止。光大银行将对持有附件卡种的客户增加配发6次/年的预约挂号+陪同就医服务。另外,中信银行卡中心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其已发布多则权益调整公告,涉及航班延误险、保险权益、生活权益等多种权益类型。9月14日,中信银行再次公告调整中信银行银联i白金信用卡“i白金专属36+1新生活”交易权益规则,调整后获取交易权益点除要求满足每月交易金额外,还新增了银联渠道交易金额的限制。
市民李先生是某信用卡的忠实用户,此前每月都使用着该行“9分享兑”权益活动。以前,持卡人每月消费不限制金额9天,就有一次兑换权益,兑换的产品包括10元到30元不等的支付券或产品券等。然而,该活动权益出现了明显“缩水”。原本兑换的商品券包括视频会员等,近期只剩下美团、肯德基等商户的代金券。此外,兑换门槛也有了提高,要求每月消费满1999元才有兑换资格。“以前消费后很容易就能兑换,现在消费达标了,要兑换到热门的代金券还要卡点进入兑换页面才可能兑换到。”李先生对权益“缩水”表示不理解。
市民柳女士也是一位资深的信用卡用户,她对记者表示,她所持有的几张信用卡今年以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权益“缩水”情况,“最普遍的还是有些权益提高了使用门槛或者干脆取消了,还有银行调整了积分兑换的比例、提高返现资格之类的。”她表示,自己以后可能会考虑停掉部分信用卡。权益的缩水可能为消费者出行带来一定的不便,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对该信用卡的权益价值感受有所降低。
石家庄某银行信用卡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存量时代的信用卡业务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的阶段,用高权益获客的模式可能越来越难走通了,“本身信用卡收单费率就不高,这就导致了业务整体盈利受限。加上现在的大环境,行业普遍面临盈利问题的时候,缩减权益也是一种降成本的方式。”
银行信用卡权益的“缩水”,以及联名信用卡的接连停发等,是否意味着信用卡“薅羊毛”的时代结束了?
石家庄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权益缩水与利率下降和消费金融息差缩减有一定关系,减少信用卡权益也是银行“控”成本的方式,有利于缓解息差压力。另一方面,自去年7月信用卡新规公布后,信用卡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这也倒逼机构调整权益配置、营销模式,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权益只是一种用卡环节中的一点小‘羊毛’。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应该以合理消费的原则使用信用卡,不应为了‘薅羊毛’而随意开卡。”
来源: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