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名法国“汉学家”近日在《世界报》上发表了一封联名公开信,点名指控中国“干涉”法国两家博物馆的文化布展!他们还埋怨这两家博物馆骨头太软,听了中国的话,“屈服于中国改写历史、抹去民族印记的要求”。
把“改写历史”这么大个帽子扣给中国,这得是多大事啊?仔细一看,就是法国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和吉美博物馆,在布展中对于“西藏”的英译或描述不再用“Tibet”了:布朗利河岸博物馆改译成“西藏自治区”,其中“Xizang”直接用了拼音,这与中国官方的译法一致;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干脆换了个说法,改用“喜马拉雅世界”。
这群“汉学家”还批判法国一些学术机构开设孔子学院,为中国做“宣传”,从而“延续一种扭曲的历史观”。他们还认为,一些法国机构为了能来中国开展研究、获取资料、管中国借藏品,不惜向中国“低头折腰”。
一个“Tibet”还是“Xizang”,怎么这么戳他们的肺管子?到底用哪个词来标准翻译西藏,中央统战在2023年就详细解释了。在境外使用“Tibet”一词描汇“西藏”的大量语境里,其引申意不仅包括西藏,还涵盖了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涉藏州县,而这个错误的源头,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贝尔1924年所著《土伯特之过去与现在》一书。这种翻译沿用下来有一定历史根源,但如果长期延续这个翻译,显然会给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版图下的西藏地理范围产生严重误导。
从去年10月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开始,我们官方就不再延用“Tibet”,而是采用汉语拼音“Xizang”。到今天,无论是西藏当地的路牌标语,还是我国媒体对西藏的报道,“Xizang”都已成为主流译法。这是摆脱西方和分裂势力在涉藏话语上的概念陷阱,建立中国在国际涉藏话语体系中主导地位的重要一步。达赖集团也曾对“Xizang”提出批评,他们反对,正说明我们做对了。
(截图自新华社英文报道)
既然法国“汉学家”的神经这么敏感,不妨再给他们看看大英博物馆官网关于西藏类目的写法。“Tibet”一词仍作为大类目的标题,但下面已经加入“又名 西藏自治区”的标注,其中“自治区”三个字都用了拼音,比中国自己的翻译还中国。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又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两国地缘上并无宿怨也无新愁,本来氛围好好的。4月到6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的特展,其中就有不少收藏于凡尔赛宫的精美展品;被法国专家讥讽为“向中国屈服”的吉美博物馆则举办了2024中国年活动,一直持续到2025年春节前。
中法两国都是拥有悠久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不至于为某些历史惯用语被新的标准替代了,就觉得自己被文化入侵了,不够独立了,对自家的机构指指戳戳。联名信这种杂音声响大了点,但没有什么现实水花。如果用个“Xizang”也是下跪,开设孔子学院就是低头,法国这只骄傲的高卢雄鸡简直成了小鸡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