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的方案,这一方案被称为“梁陈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中央政府行政中心放在北京的西郊,同时尽可能保护古建筑,如古城墙和牌坊。这个方案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梁思成和陈占祥如此看重它,却最终遭到否决?
梁陈方案的核心理念源于对北京城规划的深刻思考。早在日军占领北京时,土木专家们就提过在复兴门西边规划“西郊新市区”。梁思成显然研究过日本人的规划,但他有更深远的考量,他迫切希望完整地保护北京这座千年古城。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城市规划成为人民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在一次座谈会上,叶剑英强调了西郊建设的重要性,为避免在狭小的城区内拥挤。梁思成被任命为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负责规划工作。
陈占祥,一位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专业人士,于1946年被邀请回国参与北京规划计划。他与梁思成相遇,成为北京建设局企划处处长。两人一拍即合,认为古城区太过拥挤,需要重新规划新的行政中心。然而,他们没有预料到,他们的规划会遭到苏联专家的否决。
苏联专家巴兰尼可夫等一行于1949年9月来到北京,将参与城市规划。梁思成参加了1950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苏联专家向他建议在长安街沿线建设中央政府办公楼。这与梁思成和陈占祥坚持的西郊规划形成鲜明对比。
1950年2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最终完稿,提出将中央行政中心放在西部,并详细列举了在城市内设立行政中心的困难与弊端。
尽管梁陈方案致力于保护古城,但这一理念在苏联专家的到来下逐渐被否决。
1953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畅观楼小组”进行规划工作,梁思成和陈占祥等主张西郊规划的人被排除在外。在一场关键的会议上,巴兰尼可夫等苏联专家提出了与梁陈方案背道而驰的规划,强调将中央行政建筑分布在城市核心地带。
梁思成和陈占祥坚决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在狭小的旧城内设立中央行政区存在巨大难题。
陈占祥提出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将新市区移到复兴门外、月坛以西和公主坟一带,作为连接新旧城的纽带。
他还提到在新规划中建设新的公园和绿地,使之类似于老城内的景观。然而,这些建议都未能得到认可。
1950年2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终稿完成,公开后引起轩然大波。梁思成和陈占祥的方案虽然详细驳斥了在内城建设新行政中心的弊端,但这并未改变决策部门对苏联专家意见的偏向。
梁陈方案被否决,古城墙、牌坊等古建筑也接连被拆除。
梁思成曾痛心地说:“拆除后的重修复建,即使建筑外形轮廓仍在,但其中蕴含的文化之魂却已消逝散尽。
”梁陈方案的失败,不仅令古城面临巨大变革,也标志着梁思成和陈占祥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理念被边缘化。这段历史故事反映了不同文化和规划理念之间的冲突,以及在时局和外部影响下,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