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一家欧洲矿企愿意豪掷9亿美元,最终却输给了一家出价不到5亿美元的中国企业?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普通的并购案,但背后的故事远比数字本身复杂。中国企业成功拿下巴西镍矿,让一些国家坐不住了,而这些国家并不是像日韩这样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经济体,而是本就有实力的欧美矿企和相关利益集团。 01、一笔“便宜”的买卖 今年2月,中国五矿资源宣布以最高5亿美元收购英美资源集团在巴西的镍业务,其中包括两座矿山和一座加工厂,年产能约4万吨镍。对五矿而言,这不仅仅是扩充资产的行为,而是战略布局的一环:趁着镍价处于相对低谷时切入,抢先占领未来新能源产业所需的重要资源。 而对英美资源集团来说,这笔交易同样具有意义。出售部分资产,可以帮助它优化投资组合,集中精力在更核心的业务上。因此,从双方角度看,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合作,本不该掀起太大波澜。 然而,半年之后,情况突然出现了转折。第一个表达不满的是荷兰矿企Corex,其背后的实际操控人、土耳其富豪耶尔德勒姆公开发声称,当时他们曾开出接近9亿美元的价格,几乎是五矿的两倍,却仍旧落选。他甚至要求英美集团给出合理解释。 不止如此,Corex还向欧盟和巴西监管部门递交文件,质疑中国在全球镍市场的份额过高。与此同时,美国钢铁协会也加入进来,直接给巴西政府和美国方面写信,警告如果这笔交易完成,中国将在镍的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地位,从而可能让产业链更加脆弱。换句话说,这并不是因为欧美企业“不舍得花钱”,而是他们不愿看到镍这样的关键资源落入中国企业手中。
02、为什么高价没能赢? 很多人会疑惑:既然Corex的出价更高,为什么最终没有被选中?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跨国矿业并购的核心并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能否顺利完成交易以及后续的可持续运营。 融资能力是否稳固?监管是否容易通过?买家是否有成熟的全球运营经验?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卖家最终的选择。五矿作为中国大型央企,不仅融资能力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早已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履约能力有保障。相比之下,Corex虽然报价高,但资金证明、审批风险和长期运营能力都存在隐忧。 在这种情况下,英美集团更愿意选择一个能保证交割顺利、能够长期稳定运作的买家。毕竟,稳定比额外的几亿美元更加重要。 03、镍为何让欧美如此紧张? 镍并不是普通金属,它既是制造不锈钢的关键元素,也是新能源电池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随着电动车和储能产业的兴起,镍的战略地位节节攀升。 全球镍储量主要集中在印尼、澳大利亚和巴西。中国企业早已在印尼深度投资,如今再进入巴西,自然会被外界解读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换句话说,谁掌握镍,谁就握住了新能源产业链的话语权。这才是欧美真正担忧的根源。 04、中企的机遇与挑战 对五矿来说,这笔收购至少带来三方面的收益: - 资源布局更加多元化,在铜、锌、钴的基础上增加了镍; - 逆周期投资,在低价阶段提前锁定未来的增长空间; - 打开巴西市场,进一步扩展在南美的资源版图。 但与此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欧美已经展现出对关键矿产安全的敏感,未来可能会在政策层面、舆论层面对中企进行压力施加。而巴西政府也必须在吸引外资与保护资源主权之间寻找平衡。中企若想在当地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合规、透明度以及长期承诺上做到更出色。 事实上,这场风波正是全球资源博弈的缩影。过去十年,地缘政治的焦点是石油和天然气;未来十年,镍、锂、钴将成为新的战略高地。欧美担忧的,并不是这5亿美元的收购,而是担忧在新能源时代,资源端的话语权逐渐落入他人之手。 所以,一边是企业基于商业逻辑的选择,另一边却演变成跨国政治的交锋。一座巴西镍矿,就足以掀起跨洋波澜。问题已经不再是“谁出价更高”,而是“谁能把握住未来产业的主动权”。资源竞争,正悄然重塑全球格局。 对企业而言,这里既有巨大机会,也伴随风险;对国家而言,这是必须冷静面对的战略课题。真正的挑战,并非阻止别人收购矿山,而是在新能源时代,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确定性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