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三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就不得不想到罗贯中倾尽一生所写的《三国演义》。这本书虽然带有艺术加工的手法,但是他却将那个动荡时期的风起云涌淋漓尽致的表现的出来。虽然是书中的情节,非常的引人入胜,使人百看不厌,但是真实的历史更加的残酷,而且深入人心。在那个三分天下的动荡年代,有着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能士,也有着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兄弟情深,更有像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
而一句古话说的好,乱世之中出英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有不少的英雄,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后人无限的敬仰。而在这乱世之中,吴国的掌权者孙权也是其中的一个。作为吴国的弄权者,先后熬死了刘备等人,成为了三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掌权者之一,虽然孙权在位很久,但是他最终却没有统一天下。那么为什么寿命最长的孙权最终没有统一天下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说孙权的一生。
江东之主,少年英雄
众所周知,孙权的父亲是孙坚。而孙权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个官宦世家之中,所以他饱读诗书,从小的生活都非常的富裕。虽然说孙权从小到大吃喝不愁,但是他9岁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他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他,作为一名年幼的孩子孙权没有任何依靠。长兄如父,他开始跟随自己的哥哥孙策,而在跟随着哥哥孙策之余,他也随着哥哥一起学习军事上的战略。而年纪尚小的孙权在军事上却颇有谋略,这令得哥哥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并且十分的赞赏自己的弟弟。
而好景不长,他的哥哥也在几年之后离他而去,这时的孙权虽然在江东已经有了些名声,但是他却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不过孙权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情灰心丧气,他重整旗鼓带领着军队压制动乱,再等等的几年之内就将江东的形势稳定了下来,可谓是少年英雄。而这时的孙权也不过是二十几岁有余,拥有着这样铁血手段的少年,使得江东的父老们都对他颇有敬仰,就连周瑜也被他出色的军事手段所折服,十年磨一剑,卧薪尝胆。
《三国志》: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建立吴国,登基为帝
孙权在自己的势力扩大之后,广泛的招贤纳士。又因为当时时局的动乱,他在江东也是十分的拥有威望,所以黄龙元年,孙权在武昌登基为帝,正式建立了孙吴政权。在这期间孙权也非常的勤于内政,虽然当时外忧内患,但是他却尽心尽力的保卫着这个国家,甚至派遣军队讨伐叛乱的蛮夷,可以说孙权在位的期间政绩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说到孙权,就不得不说一说他最最著名的一件历史事件,偷袭荆州。这件历史事件可谓是家喻户晓,当时三国之中曹魏的权力是最大的,而当时的孙吴与之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而这一点,对于擅长谋略的孙权来说,他早就已经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他本就不打算跟曹魏死磕下去,所以他下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偷袭荆州,而当时驻守荆州的关羽却不以为意,所以大意失掉了荆州,而这件事情深深的重创了刘备。
同时为了拉近自己与曹魏之间的差距,进行了一系列的掠夺,虽然通过这些事情孙权得到了不少的人口与财力,但是权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双刃剑把他推向了对抗曹魏的风口浪尖之上,所以最终孙权迎来了曹魏的大军,在这次大战之后,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最终却以曹魏失败而告终,虽然说说孙权是胜利的那一方,但是这次大战也对自己的军队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盛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贼义残仁,莫斯为甚。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雠。辜雠之人,谓之凶。
两国牵制,进退两难
当时三国的情况其实非常的复杂,孙权当时在三国之中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曹丕和刘禅两个人都称帝,而只有孙权当时的名号是吴王,虽然是三国鼎立,但是实际上孙权的吴国则是曹魏的一个附属国而已,所以孙权在和曹魏闹翻脸之后,他的吴王身份则是名存实亡,而当时的吴国外忧内患,内部甚至也出现了反对孙权的一些乱臣贼子,所以孙权在两方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先处理自己国内的政务,而这样一处理得就耽误了吴国扩充的时间,是吴国停留在原本的水平之上,没有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而在这之后,虽然也有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但是始终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直到诸葛亮的第5次出兵,这次出兵也葬送了诸葛亮的性命,不过那个时候的孙权已经开始谨言慎行,害怕贸然出兵对战局不利,所以这次的孙权当了一个缩头乌龟,立马收走了自己的军队。所以孙权在后期的胆小如鼠以及忍气吞声都是使吴国无法扩张的重要原因。
《三国志·吴书》:加讨虏聪明神武,继承洪业,揽结英雄,周济世务,军众日盛,事业日隆,虽昔萧王之在河北,无以加也,必克成王基,应运东南。故刘玄德远布腹心,求见拯救,此天下所共知也。
结语
孙权虽然说是一位少年英雄,但是他在军事上的谋略却远不及诸葛亮这些人,尤其是到后期之后,孙权的性格也为他没有办法统一三国打下了基础,孙权的性格与其说是不适合做帝王,更不如说是一次次失败的教训使他开始变得踌躇不前,而这样的人注定当不了千古帝王。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书》《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