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由历史上旧中国时期独立出去的国家,蒙古和我国的关系多年来总是很微妙。
有人就认为,假如蒙古现在重新回归,不光自身的一系列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美国在世界上超然的霸主地位也将不保。
事实果真如此吗?
地理上的蒙古,只有中俄两个陆上邻国。然而心理上的蒙古人,近年来一直心心念念着所谓的“第三邻国”政策。
这第三个邻国,显而易见是美国,而不是卢森堡或者三哥这样的国家——三哥为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年来确实想和蒙古“玩耍”,可惜蒙古还看不上他。
值得一提的是,还在2019年时,蒙古和美国的关系就已经提升为战略伙伴级了。谁都能看出来,这不过是美国想在中俄之间寻找一个制约点。
蒙古的综合实力虽然没眼看,但是所处位置确实具有战略性。上世纪90年代苏联分崩离析后,美国就试图拉拢蒙古,发展和提升所谓的美蒙关系。
在这方面,外界曾将蒙古比喻为“踌躇的楔子”。这意思再明显不过,蒙古确实愿意充当美国人的棋子和楔子,可在充当的过程中却是踌躇不断。
为什么?因为心理层面的第三邻国,抵不住实际层面的两个邻国。蒙古要想跟世界交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得经过我国和俄罗斯。
比如蒙古对外贸易的港口,就在我国的天津港,专门租用了一块地皮来保证进出口货物。
于是,蒙古人此前就曾发现,由于天津港业务太过于繁忙,蒙古国的很多货物严重积压。
再比如蒙古国内的煤矿出口运输,此前也发生过边境地带大卡车排长龙出不去的现象。
所以说,蒙古人心理层面的“第三邻国病”一发作,很快就能从实际层面感受到诸多不便。
而话又说回来,如果蒙古选择回归,上述一系列问题将统统不复存在。可显而易见的是,蒙古还是一个有想法的橛子,虽说美国人怎么敲都不能让这个橛子牢固地楔进中俄之间,但这橛子一直摇摇晃晃,确实惹人生厌。
更为关键的是,蒙古作为一个摇晃的橛子,国内目前面临着一系列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美国人很快就会发现,蒙古作为橛子的价值将变得一文不值。
反过来说,蒙古如果回归,去掉橛子属性后自身的发展将会跟我们同步。
如果你生活在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北方地区,近10年来的春夏时节,你可能明显感到,每年的沙尘甚至沙尘暴天气越来越严重了。
不光是上述这些北方省份,甚至连安徽、江苏、湖北等相对靠南的地区,近年来也频频感受到过沙尘天气的侵袭。
三北防护林越来越厚实了,就连黄土高原也披上了绿装,那这些沙尘又来自哪里呢?不用怀疑,这些沙尘都来自北边的蒙古。
以2023年春天为例,北方地区当年至少经历过9轮沙尘天气,无一例外全都是从蒙古刮过来的。
2021年春天的时候,一场最大的沙尘暴不但席卷了我国北方,就连更远的韩国甚至隔着海的日本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不得不说,蒙古自己家里的环境烂了,还要恶心到我们。甚至于蒙古越来越恶化的环境,抵消了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创建的三北防护林。
蒙古正在经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过度放牧以及矿业开采,导致蒙古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数据显示,蒙古的年平均降水量在70多年里减少了7%,平均气温则上升了2.24℃。极端天气加剧了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又进一步导致了荒漠化,整个生态系统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有资料表明,还在十几年前,蒙古25%的湖泊已彻底干涸,75%以上的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和荒漠化。
在气象学家来看,蒙古的生态系统已来到了一个临界点,未来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蒙古的生态体系将会彻底崩溃。届时,整个漠北将不再有草原和湖泊,只剩沙漠。
最关键的问题是,蒙古沙漠化了,形成的一系列生态灾难会影响到我国。而假设蒙古回归,在环境的治理上将会步入快车道。
2021年,蒙古曾提出“十亿棵树计划”,截止到今年5月,蒙古种树4200万棵。不能说没有成果,只不过和十亿目标比起来,还相差甚远。
如果蒙古回归,未来的环境治理将会被纳入统一的体系内。治理的速度不但能提升,成效更会显著。
而且回归之后的环境治理,不存在现在两国之间的协调问题。不但蒙古的环境会得到改善,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也会消失。
到那个时候,漠北的环境和内地的环境融为一体,治理目标的一致性和长期性能得到很好的延续。
回归除了能改善环境问题外,矿产资源的利用也会变得更高效。
蒙古有矿,探明的种类就高达80多,现有的矿点超过了6000个。其中,铜矿、金矿、煤矿的储量相当丰富。
此外,蒙古萤石储量为世界第四,产量为世界第三。稀土的储量世界第二,仅次于我国。
富矿不假,但由于蒙古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使得多年来的矿产开采利用效率并不高,而且还严重污染环境。
除此之外,蒙古由于综合实力不强,多年来只是一个单一的矿产品出口国。矿虽多,却不能在国际博弈中争取更大的利益,以至于在国际舞台上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
如果回归,整个漠北地区的矿产品开采利用,将会得到极大的优化。
首先,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得以全面提升,优化和便利的交通,又会带动物流等产业的高速发展。
其次,我国雄厚的矿业开采技术,也能在接下来的开采中尽可能提升效率。矿产品带来的整体效益提升了,受益的就会是这一地区的民众。
最后,在国际博弈中,我国的综合实力,也能让矿产品成为有效的工具。比如像稀土这种战略资源,在储备和出口等问题上,国家通过综合性的考虑,能让其发挥最大的效果。
不光能产生财富效益,还能产生外交和政治等各个层面的效益。而这样的效益,单靠蒙古是做不到的,只有回归之后才能产生。
自从蒙古在20世纪独立后,漠北蒙古人的文化,实际上成了被阉割的文化。
这是由于在苏联的影响下,蒙古独立后逐步废除了传统的回鹘式蒙文,采用了字母形式的西里尔蒙文。
苏联不复存在后,蒙古多年来在文字上一度想恢复传统蒙文,但受限于各个方面,恢复传统蒙文的成效很低。
时至今日,蒙古大部分的青年人只会字母,根本不知道传统蒙文为何物。蒙古政府虽然也一直在推动文字的回归,但成效相当有限。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并不重视传统蒙文的学习。
对比之下,我国的蒙古族民众,还保留了传统的蒙文乃至大量的蒙古族文化。假设蒙古回归,文化层面回归传统的障碍就会消失。
一种观点认为,蒙古的存在,可以承担缓冲国的作用。可实际上,由于蒙古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跟我国的某些目标保持一致,这就导致其缓冲国的作用并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整个北方地区,始终得保持一定比例的军事力量,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如此一来,与蒙古接壤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同程度拖累。
而如果蒙古回归,北方边境的安全形势将不会存在此前的情况。从东北到西北,国防安全建设将能连为一体。
届时,东北的黑吉辽三省,可以通过漠北地区直接连通新疆,物流乃至经贸等领域的通联,不用再绕道内地。如此一来,整个地区的发展不但会加速,物流成本也会显著降低。
最为关键的是,未来整合了漠北地区的优势,消除了环境生态和国防等领域的消极因素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甚至有观点认为,未来美国的霸主地位将不复存在,一切都得让位于我国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蒙古能回归。
从现实的角度看,自从20世纪蒙古上层出现独立的苗头,再经过苏联的影响乃至肉体消灭了一部分蒙古人后,漠北的蒙古人事实上已被改造。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现在的蒙古不再认同上一代人做出的选择,但他们也不一定会选择回归。就目前的趋势看,他们宁可彻底摆烂,让整个漠北沙漠化,貌似也不愿意回归。
再者,美国也不愿意看到蒙古重新回归传统,因为那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其最有力的挑战者。
所以,美国才会一再挑逗蒙古,给蒙古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归根结底,美国不在乎蒙古会不会烂,也不在乎蒙古是否沙漠化。
甚至出于对我国的遏制,美国还希望蒙古的生态环境能进一步恶化,那样的话我国北方地区将长期受影响,在环境治理上就得付出更大的成本。
因此综合来看,不管蒙古人的想法是什么样的,美国肯定不会让蒙古回归中国。也因为如此,蒙古这个摇晃的橛子虽然不牢靠,可美国人该利用还是会继续利用。
毕竟,即使不会对中国造成实质性影响,能持续恶心中国,美国也是乐见的。
参考资料:
《蒙古国:气候与生态危机警钟在鸣响》 澎湃新闻 2023年4月25日
《蒙古国矿产资源与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2023年10月25日
《蒙古国拟于2025年恢复使用传统蒙文 有望进入两种蒙文并用时代》 人民网 2020年3月23日
《踌躇的楔子?考察美国与蒙古的关系》 澎湃新闻 2023年8月11日
《布林肯访蒙古国,三大动向值得关注》 环球时报 2024年8月5日
《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访问蒙古国》 央视新闻 202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