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影视剧时都会发现,凡是两个国家或者两队人马要开战前。都会派使者出使去谈判,看到慷慨激昂时候,这边马上就要杀人啦。结果这个人就会说:陛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啊。结果还是被咔嚓了,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已经有了,字面意思就是使者是奉使命前来表明本国意愿的,如若是还有周旋的余地,自然是不会杀之。如若没有办法只能乖乖送死啦,这个使者还是个高危行业。自此也慢慢地被流传下来,成为两军交战的默认规则。
下面我们在深刻的分析一下这个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首先呢我们是礼仪之邦,要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走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战争的规范。关于战争也要遵循正义感,周武王伐纣就是因为纣王“失道”,这样周武王就理直气壮的联合周边诸侯讨伐纣王。而周朝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人伦礼仪秩序,也就是周礼,其中也包括了战争规范。在古代古人讲究气概,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连送信的人都杀明显是未战先怯,这个仗不打也罢。使者只是送信之人,手无寸铁毫无杀伤力犹如妇孺儿童,如果杀掉来使会让人耻笑。更会让手下的士兵瞧不起。
战争本来就是两方的诉求,如果不是到迫不得已,相信不会有人希望打仗。派一个人去送信也能商量一下,毕竟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以和为贵。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实在商量不了,那咱们就碰一碰,看谁硬就完了。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仪之邦自称,这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汉唐时期万国来朝,大明王朝郑和下西洋宣扬中华文明。二战时期,在中国的日本俘虏得到优待,但我们南京三十万同胞却失去了生命。这就是中国,我们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在这里我想大家普及一下中国的军礼也就是兵礼,我们从西周来看,主要是指军队和军人的行为规范、礼仪形式,既包括交战的规则,也包括了军队中的各类礼仪和纪律。这些礼仪在当时也是维持军事纪律、保证军事行动效率的重要制度。兵法云: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乃至战败都有礼。“退避三舍”是一种礼;“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是一种礼;“击鼓而进”是一种礼;“鸣金收兵”是一种礼;打了胜仗,奏凯乐,唱凯歌,是一种礼;打了败仗,竖白旗,甚至缴械投降,也是一种礼。正所谓礼仪无处不在。
在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中的文化内蕴和教化下外化仁德,锻造正义之师;彰显节义,陶冶军人情操;明确尊卑,严格军纪制度。正义之师永远都会胜利,师出无名才是败军口号。就像我们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正义永远不会倒下,胜利终将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