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时期,民疾苦乱,各路英雄应运而生,纷纷起兵,意图统一天下,稳定民心。在这动荡之时,有谁能成就大业,端赖麾下猛将是否忠心耿耿。异心难免,内讧有之,方为人君之大忧也。
刘备凭借袁绍之荐,跻身汉室掌权者之列。联合曹操讨伐董卓,又与孙策合作控制江东。如此江湖历练,刘备终成为一方诸侯,势力涵盖巴蜀。当此之时,刘备麾下已经聚集多位猛将。然而他们忠心无二乎?抑或也怀有异心?刘备面对手下五虎,如何化解内部危机,确保大业可成,实为当世难题。
一、性格傲慢的关羽,公开藐视君命
汉室已亡,天下大乱,战乱频仍。刘备起兵兴复汉室,声势浩大,各路英雄竞相效力,刘备乃得五猛将拥戴,号为五虎上将。众所周知,五虎上将共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人。然而,其中关羽、赵云、马超三人均对刘备怀有异心,一旦刘备稳定天下,内乱势在必然。
首当其冲者,非关羽莫属。关羽与刘备结拜为异姓兄弟,共事二十余载,在刘备起家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性格傲慢的关羽对刘备颇有微词,这成为日后叛变的导火索。
事缘刘备调黄忠、马超入五虎上将,关羽便公开表示强烈不满。“大丈夫,安与老兵为列?”关羽视黄忠为老弱之辈,不屑与之并列。当得知马超也在五虎之列,关羽愤怒道:“马超何许人也?怎敢与吾等同列?”可见关羽心高气傲,认为马超不配与自己比肩。
黄忠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勇猛过人,马超虽然投靠时间不长,却也是一员猛将。刘备调动二人为五虎上将,用意在增强军力,关羽却只看到自己的地位被撼动,视为刘备不懂得知人善任。
刘备派费诗持印拜会五虎上将,象征刘备之信任。然关羽竟与费诗争执,拒绝接受此印!费诗回报刘备时,刘备闻言大惊,关羽之举可谓公然藐视君命。刘备深知关羽为人,性格直率刚烈,多有忤逆之举,然一向对关羽容忍以待。
费诗回覆刘备时,细说了关羽的态度之傲慢无礼。关羽不但拒绝接受印信,更是责骂费诗糊涂无知,不该与自己同列马超等人。费诗羞愧难当,刘备听后也怒气冲天。然而想到与关羽二十年交情,刘备还是忍痛容忍,没有随即责罚关羽。
此时刘备欲一统天下,深感五虎上将团结至关重要。刘备对关羽一向宽以待之,可关羽仍屡屡挑衅,刘备不得不提高警惕,生怕关羽萌生叛心。关羽若是投魏,刘备前功尽弃,天下无日。
二、赵云失望刘备违背初衷
另一位存有异心者赵云,原本不愿效力刘备,而是想找一主公仁政天下。赵云投奔刘备,正是见刘备有匡扶汉室之心,欲解救百姓于水火。岂知刘备称王称帝,背离赵云初衷,赵云由衷失望。
赵云本不想投刘备,只因见刘备有扶汉兴复之志,遂决定效力。他原本只想找到一个可以匡扶天下、安邦治世的君主,并没有谋逆夺权的意图。当刘备称王称帝时,赵云终于看清刘备的真面目,知道刘备也只是想夺取政权,并无真心救民。
更让赵云反感的是,刘备听信谗言,执意伐吴报仇。赵云屡次规劝刘备误听奸言,伐吴必败。刘备不听,终至夷陵大败。赵云虽然冒险救驾,已看清刘备骄傲自大,不知变通。赵云只想找一个真正照顾百姓的主公,而非刘备这样的暴君。
赵云劝谏刘备,主要担心兵力分散后无法对抗魏国。然刘备自恃众多,认为蜀汉国力已足与吴魏抗衡,不需要畏惧分割兵力。这些都出自谗臣之口,诸葛亮等忠良之辈竭力规劝,刘备依然一意孤行。赵云眼见刘备万军覆没,虽然悲痛,终究已经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
三、马超半路倒戈,怀恨在心
再者便是马超,马超原在西凉,后来败走投奔刘备。马超半路倒戈助刘备取蜀,这份功劳并不算太大。马超入蜀后,刘备仅仅封他为平西将军,领有偏远之地。
马超自恃武勇,乐于显露。今却沦为边陲小官,日复一日地郁郁寡欢。马超暗自不满刘备,心生叛逆。只因刘备掌握大权,马超不得不压抑异心。马超心中唯一希望,就是有朝一日回到凉州重建山河社稷。
马超原本效力西凉刘璋,后因在朝斗争中处于劣势,才倒戈投靠刘备。马超自负能力,本想在蜀中获得重用。哪知刘备将他安排在偏远地方,领有一兵百余人,实在令马超难以满足。
马超暗地里对刘备怨声载道,一面压抑不满,一面又暗自打算有机会就回凉州发展。马超虽已入蜀多年,仍然放不下西凉故土。他暗自希望凉州可以重现昔日荣光,自己也可以一雪前耻。
四、张飞忠心耿耿,黄忠直率坦荡
刘备五虎上将,似乎只有张飞和黄忠真正忠心。张飞与刘备义结金兰,黄忠老实忠厚,绝无二心。
张飞与刘备从青年时期就已结拜为兄弟,二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感情深厚。张飞性格直爽,对刘备绝对忠心,从未有任何异心。刘备生前,张飞对其言听计从,亦可见一斑。
黄忠虽然是晚年才投刘备,但为人正直老实,毫无奸诈之心。刘备委以重任,黄忠从无怨言,始终忠心耿耿。即使关羽公开质疑,黄忠也没有任何怨言,可见其为人处事之坦荡。
五、三虎异心难掩,刘备防范在先
而关羽、赵云、马超三人志异道远,对刘备均怀有不满。一旦刘备称帝称王,三虎见机而动,恐将大乱蜀汉基业。
刘备深知五虎当中异心难掩,一旦自己稳定天下,势必要对三虎严加防范。尤其是关羽,性格傲慢,数次公开刘备之威,实为当务之急。
刘备手握重兵,到时只需一令,便可除去异己。而心思缜密如刘备,必将先发制人,排除隐患。届时关羽只怕难逃一劫。
刘备此生最终大业未成,五虎亦各奔东西,刘备没能见证他们最后的结局。然而从种种迹象看,五虎异心根深,一旦刘备据得天下,兵戎之祸自会上演。
六、异心内讧,国之大患
刘备招揽豪杰,却难以驾驭。五虎各持己见,难免内讧。这也成为日后蜀汉衰弱、三分归晋的重要原因之一。
异心难调,内乱愈演愈烈,刘备终究难逃厄运。刘备起兵时,五虎尚能齐心同德,一心匡扶汉室。然大业未成之前,五虎已然渐生间隙。这成为蜀汉日后积弱的重要趋势,也成就了日后谋臣诸葛亮独撑大局的悲壮。
后世君主当以刘备为鉴,知人善任,才是王道之本。异己内讧,终导大业凋零。此乃千古群雄必然经历的宿命,亦是后世君王必然要面对的困境。
结语:
天下大势,岂是凭几个猛将之力就可以改变?刘备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忠心之臣,希图依靠他们之力支持大业。奈何人心难测,刘备终究也没有跨过这道坎。内乱与异心,早在五虎上将之际就隐隐酝酿。刘备身后,蜀汉国力日渐衰微,终至灭亡。这也给后世君王们留下了深刻教训——要成就大业,人心向背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