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 | 可可
大家好,我是可可,极专业的选手被拉来下场写文章。
趁着这几个月没那么忙,亲自来卷一小段时间。因为不方便露脸所以就不做直播不拍视频啦,找我咨询的唯一方法是文章最下方二维码。
咨询名额非常有限,且用且珍惜。:)
昨天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求一个极低的存在感,反而是一种极高的修养。” 参考昨天的文章《如何把天聊得如沐春风(大佬恋爱社交通用)》
有关这句话,简直可以写一本书。“进”的艺术在勇气,“退”的艺术在极强的谋略,充盈的安全感,在静止不动也安然的能力。
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如饭局,如餐厅,人越多,内心越缺失安全感的人越易喧闹,试图用很多的发言、很大的阵仗来宣誓存在感。
但人越多的地方,越应该讲一个“退”的艺术才对。我刚开始走雌竞时,让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大贵人成为我的好朋友和男朋友(一个政府高官,一个大企业家),靠的全然就是一个“退”字。
这两个刚好都是我在某大型活动中负责接待的大嘉宾。第一个在接待他的时候,所有人都上前去跟他自我介绍,握手递名片,试图促成合作机会。我一早看出他对于密集的人际接触不那么舒适——对非常多已经有成就的人而言,“处理他人热情”是一种巨大的情绪消耗。
我轻声问,“要不要把您带去休息区?”他连忙点头,于是我就领他到一个提前准备好的休息密闭空间,倒好茶水,然后呆在离他很远的地方,自己点手机处理工作。
除了添补了一次茶水,我没有上前说一句话,连自我介绍都没有做。到了休息快结束的时间,我走到他跟前对他笑了一下,暗示时间到了。他接收到了信息,很快起身,我领他去了演讲会场。
总之,接待全程连自己的名字是什么都没讲,一直持续到他演讲完,送他上车。他在离开前很礼貌问我:可以加你微信吗?我:当然啦,我的荣幸。
而后我们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我也帮他接待了非常多的重要朋友。
第二个的故事更有趣些。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饭局,我在局上给大家泡茶。茶杯一起一落之间,大家聊了很多,包括一些比较机密的事。
我很认真泡茶不插嘴(行茶本来就需要很高的专注度,要对水温、茶叶的状态很敏感),仿佛隔绝在自己的空间里。从公道杯倒茶水到大家的客杯中时,也尽量保持绝对的静音、无存在感。
过程持续了很久,几个老大聊得越来越专注。突然有人提醒:我们该吃饭喝酒啦!其中一个人看着我笑:你很专业啊,把大红袍泡得真好喝,害我们越喝越入味,都忘了要去喝酒。我笑:挺好,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于是我们一起在笑声中走向了餐桌。
以上两个小故事展示了“退”的艺术。喧喧闹闹会在当下有短暂的存在感,但不容易被持久记住,更不容易被老大贵人们长久留在身边。我之前写的饭局文章,也在强调一个“退”字。参考《饭局丛林法则:得来全不费工夫》。
顺手回答前两天一个咨询用户的提问:在餐厅吃饭时拍照是一个值得被鼓励的行为嘛?我毫不犹豫答:当然不。
拍照往往意味着一种打扰。上菜后,为了配合你的拍照需求,共同吃饭的人需要有一个等待的时间,“手机先吃”的另一层意思是忽略真正身边同行者的感受和需求。
另,若是拍个人美照,也是非常考验拍照者的耐心。拍照需要找角度、构图,总之需要花费能量与情绪。而我们都不知道耗费的这份能量对拍照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还有一层更重要的——一个餐厅,若大家都在安静吃饭,有一个小区域有了相机的加入,会叨扰到他人行走,路过的人看到相机,需要特意让路。
总之,为了一个个人需求,会对环境有比较大的打扰。若非必要(比如一定要有的活动照),不太建议。
餐厅用餐,最好的礼仪只有一个:安静落座,安静吃完,安静离开,若中途需要交谈,尽量压低声音。
保持很低的存在感,是对环境、对他人、对服务员最好的尊重。
进退得当,进退有道。“进”的艺术之前写了不少,热情洋溢、充满生命力,尽显giver神采。“退”的艺术其实更难一些,需要保持很高的共情力,时刻为他人着想的意愿。自己从舞台中退下,将舞台让出去。
读《道德经》,对这句话爱不释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在最弱的位置,甘愿做天下沟壑。我们当然没有资格做天下沟壑,但若有心做周围人的沟壑,也不失为美事一桩。
我是可可,有限名额做咨询。加我微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