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结束后,苏联也成为了军事强国。到30年代末,苏联拥有军队人数多达500万,以及包括空军等各军种部队,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在苏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这使得苏联可以在波罗的海地区大干一场,于是将目光转向了邻国芬兰。
与苏联相比,芬兰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实力方面都是一个小国,人口仅370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当时部署在苏芬边境上的苏军就有100万、飞机2300架,而芬兰军队只有114架飞机。
面对着强大的苏联,芬兰似乎注定要失败。不过,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芬兰人拒绝投降,他们决心与苏联人血战到底。虽然最终苏联战胜了,但也是惨胜。
战争从1939年11月开始至1940年3月结束,战争分两个阶段,历时近3个多月。在整个战争期间,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始终处于进攻态势,而劣势的芬兰军队始终处于防御态势。
第一阶段苏军在苏芬边界全线4个地区同时发起进攻。经过激战,苏军只在一个战线达到了目的,在其他地区均遭惨败,只得被迫停止进攻,重新调整部署。
1940年1月,苏联更换了侵芬军队负责人,调整了战术,出动大量飞机、大炮、坦克和装甲车,集中优势兵力,于2月1日开始向芬兰发动了新的进攻。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苏军才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迫使芬兰按照苏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和约,结束了战争。
两个苏联机枪手埋伏在芬兰军
在战争期间,芬兰曾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国的援助,但德国当时正忙于入侵西欧,与苏又有条约,因此,对苏芬冲突采取观望态度。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芬兰,但瑞典与挪威因害怕德国而拒绝英法军队过境。结果,直到1940年2月,芬兰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400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但此时芬兰已经陷入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地步,英法的援助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是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才忍辱求和。
在整个战争中,芬兰一共伤亡68480人,失去了10%的领土。对于苏联来说,虽然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征服了芬兰,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亡27.3万人——是芬兰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受伤数十万人。
由于芬兰人勇敢坚强的战斗意志使得芬兰没有亡国,也没有成为傀儡政权,同时也逃脱了与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家一样的命运。
下一篇:如何识别有伪装的新型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