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常识,海洋生物无法在淡水中生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位于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却生活着大量海洋生物,例如海豹、鲨鱼、龙虾、海绵、海螺等。
要知道,贝加尔湖是著名淡水湖,并且距离海洋有2000多公里,为什么这里有海洋生物?
2500多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碰撞,在剧烈的地质反应下,形成了一个大裂缝,并且随着地质板块被挤压抬升,原先的一片汪洋逐渐变成了陆地,唯独留下了这条被灌满海水的大裂缝,它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贝加尔湖,也是华夏历史中的北海。
从外观来看,贝加尔湖好似一轮弯月,它的湖岸线长约2000千米,湖泊水面面积31500㎞²,总容积23.6万亿立方米,最深处达1637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深湖,也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景色优美,有充沛的渔业资源,这里生活的鱼类数量超过2000种,例如珍贵的白鱼、大马哈鱼和杜文鱼等,是俄罗斯著名的渔场之一。
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个概念,即“渗透压”,这是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的差异根源所在。
海水和淡水有什么不同?
脑补一个画面,冰川融化的水,从中国西部不断流入东部海洋,中间携带了大量泥沙,并且还有各种物质,例如金属矿物质和盐。
海洋水汽蒸发,上空汇聚后,水汽云团转移到陆地,接着形成降雨,雨水继续冲刷陆地,带着金属矿物质和盐流入海洋。
久而久之,海洋中的盐分越来越高,而淡水中的盐分很低,这就是淡水和海水的主要区别。
海洋生物体内的细胞盐度较高,一旦摄入低盐度的淡水,为了达到平衡,淡水中的水会疯狂进入细胞中,降低细胞中的高盐度,慢慢的,海洋生物的细胞会被水疯狂胀破,最后死亡。
淡水生物同理,在摄入海水中,细胞中的水会析出去降低海水中的高盐度,慢慢的,淡水生物会脱水死亡。
接着再来看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例如海绵,在我们的认知中,海绵是海洋生物,但其实海绵是一个非常大的族群,品种特别多,有少部分海绵属于淡水品种,而所谓的贝加尔湖鲨鱼,其实是一种外观酷似鲨鱼的淡水鱼,跟鲨鱼没有关系。
至于其他海洋生物,目前科学界的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正如上文“贝加尔湖的形成”所言,起初这地方周围一大片都是海洋,自然有很多海洋生物,但海底因地质活动被抬高,并不是突然的,而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很多海洋生物是被迫留在了贝加尔湖。
而海水跟淡水的区别主要在于盐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变迁中,其中绝大多数海洋生物因无法适应环境死亡,但仍然有一些海洋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低盐度的水,慢慢的,它们也就能适应淡水。
我们口中所说的海洋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活,是一个不严谨的概念,如果加上足够多的适应时间,其实也可以,毕竟很多鱼类在长江黄河入海口,照样能生存下来,所以这片海域从海洋变成贝加尔湖,中间给海洋生物留足了演化时间,成功变成了披着海洋生物外衣的淡水生物。
其中特别要说一说的海豹,这批海豹哪里来的呢?
冰川末期,冰川开始融化,大量淡水流入江河湖泊中,导致原本干涸堵塞的河道变得异常宽阔,
跟贝加尔湖相通的河流高达336条,特别是叶尼塞河,它的两端分别是贝加尔湖和北冰洋,当冰川开始融化,叶尼塞河的河道变得更加宽广,北冰洋的海豹为了寻找更多食物,顺着叶尼塞河来到了贝加尔湖。
由于贝加尔湖中的渔业资源丰富,越来越多的海豹在此驻足停留,就在它们为发现“新大陆”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河道变窄,这批海豹无法顺着原路返回北冰洋,于是只能留在贝加尔湖。
海豹虽然是海洋生物,但不受渗透压影响,毕竟呼吸的是肺而不是鳃,而且海豹的皮肤能防水,不会跟水体进行渗透压交换,所以海豹适应淡水的难度低很多。
据现代生物科技检测,贝加尔湖海豹的DNA,跟北冰洋的环斑海豹相似,基本上可以肯定,贝加尔湖海豹是由环斑海豹演化而来的,所以贝加尔湖有一些海洋生物这事并不稀奇,可以用科学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