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市民政局牵头召开《福州地名文化故事(评审稿)》专家评审会。邀请省政协文史研究员卢为峰、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陈常飞等三位专家,对历时半年多收集整理的约900个福州地名故事进行评审。与会专家围绕地名的历史考据、分类规范、呈现形式及活化利用展开深入探讨。
2025年6月,市民政局委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启动福州地名文化故事编纂项目。该团队通过多方征集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系统梳理地名背后的历史脉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故事。评审稿中收录的约900个地名故事,源自团队近半年的实地调研。1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带领20余名本科生分赴全市各区县,结合地方志、历史数据库等资料,梳理框架并逐一考证出处,确保每个地名故事有据可依。
“考据还需更扎实。”卢为峰指出,部分地名的最早出处未追溯到位,除《榕城考古略》外,应系统查阅《闽都记》《三山志》等历代福州志书,明确其首次出现的文献记录;对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名,如道山路旁曾走出多位名人的怀德坊等,应补充相关信息。卢为峰建议增设“凡例”说明编纂原则,按“坊巷里弄、村镇街道、寺庙境庵”等类别分类,并建立音序、地域、主题索引,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评审稿内容翔实,以“故事化”为初衷,但专家认为,需避免过度文学化与资料堆砌。“地名文化要面向大众,既要有趣味性,更要简明易懂。”林山举例,如“新港”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港口,而是福州方言中“直段水道”的称呼,解读时应贴近百姓认知;书中应精简后缀资料,严控照片数量,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为原则,让普通读者“拿得起、读得进”。
陈常飞建议,除现有纸质文献与数据库外,应补充各县区政协文史资料中的记录,并通过历史、民俗等分领域专家交叉核验,确保内容准确。同时,要紧扣“地名”主题剔除冗余内容,控制篇幅厚度,让读者“一本在手、清晰可读”。
如何让沉睡的地名文化“活起来”?与会专家与市民政局共同提出多项举措:一是计划建立保护名录,从约900个故事中筛选具有历史价值、文化特色的地名,编制《福州市地名保护名录》,为城市更新中的地名保留提供依据;二是加大社区、校园宣讲,组织专家智库分区域讲解,优先进入社区开展地名文化讲座,逐步推进校园教育;三是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地名+故事”主题文创,将地名融入日常生活。(记者 潘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