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所有田径迷的目光,都聚焦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的赛道上。36岁的苏炳添在队友们的配合下完成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当他将接力棒稳稳交至队友手中时,观众席亮起的成片闪光灯,是这位亚洲飞人20余年竞技生涯的星光礼赞。他为自己的奔跑生涯画上句点。但这场告别不是结束,接下来苏炳添还将继续助推中国的短跑事业。
全运会田径男子4×100米决赛,广东队派出苏炳添出任第一棒。随后是刘洪熙、施君豪和陈冠锋。苏炳添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全场观众的目光。随着发令枪响,苏炳添如一道闪电冲出。经过激烈比拼,湖北队在本届全运会男子100米冠军李泽洋的加持下,以38秒60的成绩率先冲线拿下金牌,广东队以38秒71位列第四。苏炳添伴着场内播放的歌曲《讲不出再见》,绕场一周,与田径迷挥手告别。
“我要感谢今晚这里的田径迷、我的队友和粉丝,感谢一直以来对中国短跑不离不弃的你们。四年坚持下来非常困难,只有我的队友才知道其中的苦。我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不想无声无息、无端端地告别。这次坚持到现在,在家乡和大家说一声再见,我非常荣幸。今天的体育场高朋满座。谢谢你们的到来。”苏炳添动情地说,“在过去21年的体育生涯走过来,我感谢体育培养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走到现在。我要感谢国家,感谢我的教练们。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我从一开始冲击10秒的壁垒,那是人们认为亚洲人突破不了了。现在我证明,我们是可以突破的,是可以站上奥运会决赛场的。坚持会带来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会成功。今天是一个短暂的告别,但我不会离开我热爱的田径领域。我希望未来我可以在这里,为国家,为短跑,为青少年做贡献,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贡献更多青年短跑领军人物,站上国际赛场。”满场观众为苏炳添送上了最热情的欢呼。
回望苏炳添的职业生涯,每一步都镌刻着突破与坚守。2007年,19岁的他入选广东省田径队,师从袁国强教练,开启专业运动员生涯;2009年,他成功叩开国家队大门,同年首次站上全运会赛场,自此开启与中国短跑的共同成长之路。从2009年首战全运会年到2025年谢幕,他不仅斩获男子100米金牌,更在接力项目中扮演着定海神针的角色。
职业生涯中,苏炳添一次次突破极限,不断刷新着中国乃至亚洲短跑的高度。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成为首位晋级奥运男子百米半决赛的中国运动员,打破黄种人在该项目的晋级壁垒;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他以9秒99的成绩,成为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让世界看到亚洲短跑的潜力;2018年更是他的纪录之年,不仅三度刷新男子60米亚洲纪录,更在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摘银,创造中国短跑历史,同年他又以9秒91两度追平亚洲纪录,雅加达亚运会上以9秒92打破赛会纪录夺冠;2021年东京奥运会,他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了震惊世界的9秒83,不仅刷新亚洲纪录,更成为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随后还率队夺得男子4×100米接力铜牌。整个职业生涯,苏炳添共十次突破百米10秒大关,每一次提速都在改写历史。
这份辉煌的背后,是苏炳添与伤病和岁月的顽强对抗。36岁时,他是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赛场上年龄最大的选手,却依然以6秒65斩获60米冠军;即便因伤病困扰导致训练强度下降,即便2025年肇庆站百米预赛跑出10秒49的不理想成绩,他仍坚持在接力项目中为年轻队友保驾护航。面对“为何不退役”的质疑,他坦言,“没到最后一刻,不想放弃跑道。”
对短跑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责任,支撑着苏炳添跑过职业生涯的最后征程。全运会开幕式上,当大屏幕播放苏炳添的职业生涯集锦时,观众席纷纷亮起闪光灯,有人高举“苏神不老”的标语热泪盈眶。从东京奥运后的全民欢呼,到告别之战的温情送别,粉丝们见证着他从巅峰到坚守,这份情感早已超越胜负,成为对体育精神的共同致敬。
告别赛道后,苏炳添的奔跑从未停歇。2025年4月,他正式出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成为国内首位奥运级别短跑运动员出身的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负责人,此前他已受聘为暨大副教授,为转型教育领域埋下伏笔。如今苏炳添已经开启培育下一代飞人的新征程,始终兼顾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不仅发表《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m 短跑:回顾与展望》等专业论文,更牵头成立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用3D捕捉技术等科研手段赋能短跑训练。
从打破纪录的飞人,到深耕教育的院长,苏炳添用20余年时光诠释了坚持与担当。这场盛大的告别演出,不是终点反而是传承的起点。中国男子短跑的未来,正由他亲手浇灌,薪火相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褚鹏
编辑/徐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