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石老人”
NEWS
10月2日晚青岛遭遇数小时的雷雨大风,有市民发现青岛著名地标“石老人”坍塌。据曝光的现场画面显示,石老人的“头部”和“胳膊”损毁严重,碎石一片。市民纷纷表示惋惜,诸多市民闻讯赶到现场,记录下石老人“最后的模样”。
消失的“石老人”
石老人位于青岛市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在石老人村西侧海域的黄金地带,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是众多游客来青岛拍照打卡的网红地。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石老人形成于9.5亿~11.3亿年前,是中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
海蚀柱指由于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海蚀柱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
30多年来,石老人海蚀柱经历了两次“体检”,精准“体检”显示“强风化状态”的石老人,“头”“臀”损伤严重。石老人海蚀柱不但时有坠石,而且中间部位的“心”形洞近年来愈发扩大。
原因是石老人海蚀柱景观在海水中浸泡时间长,经过风化作用自然形成一些裂隙。在裂隙中,一些海水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体积变化 ,会对岩石形成挤压,使裂缝逐渐增大、增多,就会有小的石块脱落。
近日的雷电和风雨天气,进一步加剧了“石老人”损毁的进程,2022年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
目前,有关部门已对石老人海蚀柱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具体修复方案正在抓紧论证。
那些坍塌的著名海蚀柱
“蓝窗”位于马耳他小岛戈佐岛的西北海岸,是由风浪长期侵蚀而形成天然岩石拱门,也是马耳他著名景点“三蓝”之一。
2017年3月8日上午,在连日大风和海浪的冲击侵蚀下,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最著名的海岸景观——“蓝窗”彻底坍塌,盛景自此沉入海底。当地居民见证了“蓝窗”坍塌的全过程——岩体崩塌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大量巨石从数百丈的高空上径直坠入海底。
一直以来,地理学家就警告这一岩石奇观存在坍塌的风险,从去年开始,政府已经禁止游客在“蓝窗”上行走,或者从孔洞中坐船驶过。
澳大利亚大洋路的“十二使徒”非常出名,形成的原因也是因为大自然的力量。这12个断壁岩石位于大洋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海岸线上,是由拥有千万年历史的石灰石、沙岩和化石经海水风化而逐渐形成的。
矗立在湛蓝的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因为其数量和形态酷似耶稣的十二门徒,因此得美名“十二门徒石”。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奇景,然而时至今日,由于海浪经年累月的冲击,“十二使徒”岩壁正在逐渐消失,12座岩壁只剩下7个,其他的已经坍塌。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主要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2)其他因素:海水深度、地理纬度、季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
【思考】海洋表层水温60°N附近高于60°S附近水温,为什么?:
①由于地球公转,北半球夏半年时间长于冬半年,一年中60°N附近日照时间长于60°S,水温高。②60°N附近有暖流经过,而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因此60°N附近洋面水温比60°S附近洋面水温高。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 |
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
深度 |
①海洋表层,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
纬度 |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
季节变化 |
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
不同海域水温状况 |
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通航时间较短,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尺度 |
海水温度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
同纬度地区 |
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
全球尺度 |
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
区域尺度 |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
二、海水的密度
1.概念:海水的密度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思考】“海中断崖”对潜艇航行有什么影响?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如突遭海中断崖,浮力会突然变小,从而急剧掉向海底,造成海中断崖失事。
【思考】海水的密度不同对轮船吃水线的影响?
不同季节同一海区“吃水线”不同夏季密度小,吃水线高些,冬季密度大,吃水线低些。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