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检报告上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字样,许多中老年人的心头都会为之一紧——它是引发脑卒中的元凶之一。你知道吗?40岁以上人群中,约三分之一可发现颈动脉斑块,而60岁以后的比例则接近一半。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血管外科余波教授指出,“颈动脉斑块从形成到中风发生是一个渐进的比较长的过程,早期不用太担心;但如果长期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脑血管栓塞,引起脑梗。”
“没症状”最危险
余波教授在华山医院、浦东医院都有门诊,他经常碰到两种极端情况——要么过度恐慌,要么完全忽视。一位六十出头的男性患者,三年前体检就发现了颈动脉轻度斑块,厚度约2毫米。当时医生建议他控制血脂、定期复查,但他自觉身体无恙,并未坚持。一年后,他出现过一次说话不清和手脚发麻,几分钟后症状缓解,他再次放松了警惕。不久后,他突然起床时口角歪斜、肢体无力,发生了脑梗。检查结果显示:曾经的轻度斑块已发展为接近90%的严重狭窄,并伴有斑块破裂。
“这类病人不少见。没症状不代表没风险。如果能在斑块还小的时候就规范用药、控制三高、规律复查,很多脑卒中是可以避免的。”余波感慨道。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大部分斑块早期没有症状,但随着斑块内脂质沉积增多,斑块增厚,就会导致颈动脉管腔变窄。狭窄的颈动脉斑块会导致脑缺血发生,斑块狭窄形成的血栓栓子或斑块本身破裂脱离,就可能引发脑血管栓塞,引起脑梗。
“这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我们遇到过30多岁的年轻工程师,因长期熬夜、外卖饮食出现70%狭窄。”余波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作息紊乱都是主要风险因素。
斑块能逆转吗?
斑块形成后,还能不能逆转?“首先要明确——斑块一旦形成,并不是都能逆转。”余波解答,“如果长期不控制血脂、血压、不注意生活方式,大多数斑块会逐渐增厚、变硬,甚至钙化,这时想‘逆转’就非常困难。而早期、以脂质沉积为主的软斑块,是有机会逆转的。”也确实有患者通过规范治疗,斑块厚度明显减小,血流得到改善。因此,斑块可逆的前提,是自己要“先动起来”。
具体来说,需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把低密度脂蛋白(LDL)控制在目标范围(最好低于1.8 mmol/L,高危患者建议<1.4 mmol/L);第二,合理饮食,少油少盐,多吃深海鱼、蔬菜和豆制品;第三,规律运动。很多人只靠吃药不运动,其实效果会打折扣。规律的有氧锻炼,比如快走、骑行、游泳,不仅能改善代谢,还能提升血管弹性。
另外,余波教授特别提醒,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一些所谓的“活血化瘀”“通络清斑”的保健药品能有效治疗或消除颈动脉斑块。如果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不要盲目服药,最正确的做法是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斑块的性质和狭窄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往往会陷入焦虑。余波表示,早期的斑块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稳定。要注意饮食结构,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同时坚持规律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行等,大多数人的斑块都不会明显进展。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者有吸烟史、家族史等危险因素,那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需要指出,斑块并不能靠药“吃掉”。实际上,药物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斑块、防止恶化或脱落。
新技术有望控制术中栓塞风险
当颈动脉出现中重度狭窄,或者已经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症状时,就需要考虑外科干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颈动脉斑块切除术,也就是通过外科手术把斑块整体切除;另一种是微创的介入支架成形术,通过放置支架撑开血管,让血流重新通畅。
目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操作过程中,始终存在斑块脱落导致术中栓塞的风险,这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这一挑战,华山-浦东血管外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经皮颈动脉穿刺双球囊逆流脑保护系统并应用于临床。该技术的设计思路,是在手术中通过经皮颈动脉穿刺,建立一套逆流脑保护系统。这样,即便有斑块碎片脱落,也能被有效拦截,从而为大脑提供保护。不久前,余波教授就在颈动脉脑血管狭窄5G手术直播全国专家演示会(第18届华山颈动脉外科论坛)上演示了该手术。
从操作上看,这一方法采用颈动脉直接入路,路径较短,有助于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和可控性。“截至目前,我们已在四十多例复杂颈动脉病变患者中初步应用该技术,特别是在颈动脉多节段狭窄或闭塞的病例中,观察到其有助于控制术中栓塞风险,提升手术安全性。”余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