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10月30日,中韩釜山的会晤让外界看到中美关系缓和的微光。双方达成的共识清晰明确,美方取消针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和港口费,延迟1年推行“穿透性规则”,中方则回应以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延期1年,还恢复了美国部分农产品采购,额外送上“大豆礼包”。这份双向释放的善意,本应成为两国管控分歧的起点,谁曾想仅仅沉默3天,美方就迫不及待撕下合作面具。
当地时间11月2日,美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公然发难,不仅质疑中国“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更放出狠话——若中国出尔反尔,美国将再度提高关税,动用所谓的“最大杠杆”。这番言论来得猝不及防,却又在情理之中,毕竟美方“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早已不是新鲜事。有意思的是,贝森特口中的“最大杠杆”,号称涵盖经贸、科技、金融乃至军事等一切手段,可稍微了解中美博弈近况的人都清楚,这不过是色厉内荏的虚张声势。
编辑
先看经贸领域,美方一直抱着“中国依赖美国市场”的陈旧认知,觉得关税是拿捏中国的王牌。今年美方曾将对华关税提升至145%,结果呢?美国金融市场率先动荡,本土供应链断裂,企业运营成本飙升,最终还是美方主动寻求谈判。全球产业链早已重构,中国出口市场早已多元化,反倒是美国半导体、汽车等核心产业,对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形成深度依赖。贝森特想重走关税战老路,无异于拎着锤子找钉子,最后只会砸到自己的脚。
科技领域的封锁更是得不偿失。美方搞“芯片联盟”、限制高端技术出口,本想遏制中国发展,却意外激活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动能。国产芯片实现突破,光刻机技术不断进步,这些成果都在证明,中国科技发展从不是“非西方不可”。军事领域更不用多说,“93阅兵”上亮相的先进装备,让世界看到中国军工的硬实力,美方试图用军力优势施压,早已失去现实基础。所谓的“最大杠杆”,如今更像一套生锈的工具箱,看着唬人,实际能用的没几件。
编辑
贝森特的威胁背后,藏着美方最深的焦虑——稀土供应链的命脉被中国攥在手里。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导弹制导系统、战斗机发动机、芯片等关键领域都离不开它。全球70%以上的稀土产量来自中国,加工能力更是占据九成份额,美国虽有稀土资源,却缺乏成熟的提炼和产业化能力。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不会说谎,即便澳大利亚、加拿大加急扩产,短期内也无法填补空缺。贝森特声称12至24个月内建立替代供应链,被业界批为“脱离实际”,说白了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更讽刺的是,美方一边享受着中方的让步,一边忙着制造信任危机。中美此次并未签署正式协议,核心原因是部分细节仍需敲定,比如美方暂停24%对等关税的具体范围、芯片出口管制的明确标准等。这些本可通过协商解决的问题,却被贝森特拿来大做文章,本质上是美方对自身实力不自信,又习惯用零和思维揣测中国。中国自古讲究言而有信,加入WTO以来的履约记录有目共睹,反观美国,近年来“退群毁约”成常态,这种“以己度人”的心理投射,恰恰暴露了其内心的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释放善意的同时,从未放松底线防守。就在中美元首会晤后不到24小时,中国防长董军便明确表态,在主权、安全、领土完整问题上没有模糊空间,尤其在台海问题上,要求美方旗帜鲜明反对“台独”。这种“元首谈合作、防长定底线”的双轨策略,既展现了合作诚意,又划清了红线,不给美方任何钻空子的机会。贝森特若真读懂了这层信号,就该明白威胁毫无意义,唯有尊重与互信才能推进合作。
编辑
当前中美关系处于脆弱平衡,经济互动仍在继续,财金官员保持沟通,这说明双方都清楚“脱钩”不切实际。贝森特的威胁更像是政治表演,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压力未消的背景下,重新加征关税只会引发国内更大反弹。全球局势早已变了,博弈的支点不再是“谁的拳头硬”,而是“谁的规则更可信”。美方若执迷于极限施压,只会进一步透支自身信誉。
中国的克制从来不是软弱,让步是为了共赢,底线则不容触碰。贝森特与其忙着放狠话,不如赶紧和美国商务部沟通,把未敲定的协议细节落实到位。中美作为大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是不变的真理。美方要是继续上演变脸戏码,消耗的只会是自己的国际信誉,最终只会在孤芳自赏中错失合作机遇。这场博弈的主动权,早已悄悄转移,美方是时候放下执念,学会用平等尊重的心态与中国打交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