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又谓其属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后晋·刘昫《旧唐书·吐蕃传》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随着松赞干布的一声令下,二十万吐蕃军队入侵唐朝的边境城镇松州。从汉代以来,松州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处于吐蕃、吐谷浑和唐朝的交界地带,当时属于唐朝的领土。
松赞干布一边大军压境唐朝的松州,一边又派遣使者向唐朝提亲。甚至还放出狠话说:“若是娶不到唐朝的公主,我军就要深入到唐朝腹地。”
其实,松赞干布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向唐朝提亲,而是一种利益驱动之下的外交策略。如果能够迎娶唐朝的公主,既能展现吐蕃的军事实力,又能与唐朝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面对松赞干布的强硬叫嚣,唐太宗非常愤怒,堂堂的大唐帝国,难道还怕一个小小的吐蕃不成,他决心要教训一下嚣张的吐蕃军队。
唐太宗任命大将牛进达率领先遣部队,采取“夜间偷袭”的战略,斩杀了吐蕃士兵一千余人。
随后,唐太宗又派出时任吏部尚书侯君集、执失思力和刘兰等久经沙场的大将,率领五万大军挺进松州,决心要跟吐蕃军队一较高下,好好杀一杀松赞干布的嚣张气焰。
事实上,松赞干布进攻松州的目的,既不是为了争抢人口,也不是为了掠夺土地,他的最终目的是要迎娶一位唐朝的公主。因为在此之前,就连弹丸小国的吐谷浑首领慕容诺曷钵都能迎娶唐朝的弘化公主,而自己前往唐朝提亲却遭到唐太宗的拒绝。
因此,松赞干布的心里非常不甘......
但是,让松赞干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唐太宗竟然派出大军打了过来。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吐蕃军队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许多将领坚决反对与唐朝开战。松赞干布深知,在军心不稳的情况之下,就算与唐朝军队打了起来,也没有丝毫的胜算。
除此之外,无论是从综合国力,还是从军事实力,吐蕃都不能与唐朝相提并论。万一唐朝军队借此机会长驱直入,大举进犯吐蕃的城镇,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经过再三考虑,松赞干布决定将军队撤离松州,并派出使者前往唐朝国都长安,向唐太宗道歉和请罪,从而避免了一场惨烈的大战。
松赞干布也是一位非常具有谋略的政治家,此时的吐蕃正在实行领土扩张,他当然也不希望与强大的唐朝产生仇恨。只有获得唐朝的认可,与唐朝在各个领域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引进唐朝的先进技术,才是吐蕃的终极目标。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迎娶一位唐朝的公主,与唐朝结为姻亲。
松赞干布派出使者来到长安,在向唐太宗道歉和请罪的同时,再一次提及要与唐朝和亲的请求。
经过松赞干布在松州的一番折腾,唐太宗这一次不再拒绝,而是一口答应了吐蕃使者提出的和亲要求,同时他也充分地意识到:“还真不能小瞧了吐蕃。”
“弄赞(松赞干布)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后晋·刘昫《旧唐书·吐蕃传》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出以大相禄东赞为首的上百人的使者团队,携带黄金五千两,以及珠宝文玩数百件,来到长安,正式与唐太宗商讨请婚的具体事宜。
松赞干布不惜向唐朝献上黄金和珠宝,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迎娶一位唐朝的公主。
得知禄东赞的来意之后,由于唐太宗之前答应过吐蕃使者的和亲请求,正所谓“君无戏言”,他索性顺水推舟,早日将这件事情落实下来。
那么,唐太宗就要挑选一位身份高贵,而且长相美貌的“公主”,作为和亲公主嫁到遥远的吐蕃。
一般来说,在和亲公主的人选上面,应该从唐太宗的众多女儿当中挑选一个出来。但唐太宗并没有这么做,或许是不忍心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充当和亲公主远嫁到吐蕃。
这样一来,唐太宗只好从其他皇室子女当中挑选一位,作为远嫁吐蕃的和亲公主。
究竟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女子作为和亲公主,还需要根据当时的诸多因素来决定。纵观唐朝时期所有的和亲公主,她们的身份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皇帝能够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他乡,也算是最高等级的和亲了,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在此之前皇帝的亲生女儿很少充当和亲公主。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回鹘主动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成为了唐朝最为信赖的一支军事力量。为了加强唐朝与回鹘之间的合作,唐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和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都嫁到了回鹘。
所谓皇室的宗室女,指的是跟皇帝有着血脉亲情的人所生的女儿,俗称皇室宗亲。
弘化公主作为唐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她是唐太宗的堂弟李道明的女儿,属于皇室的宗室女,远嫁给了向唐朝俯首称臣的吐谷浑首领慕容诺曷钵。
与皇室的宗室女相比起来,皇室宗亲的外甥女就显得远了一点,一般是指某位公主或者郡主的女儿。
唐朝的永乐公主、固安公主、燕郡公主、东光公主、东华公主、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她们都是皇室宗亲的外甥女,和亲的对象要么是奚族,要么是契丹族。
这一类的女子,与皇室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是朝廷当中某位大臣的女儿,由皇帝临时册封她为公主,来承担远嫁异乡的和亲任务。
例如,金河公主是突厥后裔阿史那怀道的女儿,她嫁给了突骑施部落的苏禄可汗。崇徽公主是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她嫁给了回纥部落的牟羽可汗。
一时之间,大臣们向唐太宗推荐了许多女子,而唐太宗则一眼相中了文成公主,相传她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与吐蕃。”——后晋·刘昫《旧唐书·吐蕃传》
根据《旧唐书·吐蕃传》一书中的记载,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由当时的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全程护送。按照唐朝时期的制度和规矩,当女子作为和亲公主远嫁异乡,由她的亲生父亲亲自护送,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
文成公主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时期,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对外和亲,皇帝才会破格晋封其他女子为公主,文成公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封为公主的。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文成公主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此时的她才刚刚十六岁。
尽管文成公主的这场婚姻只是一场政治联姻,但松赞干布依然十分重视,其中功劳最大的莫过于吐蕃的大相禄东赞。
当时的唐朝国富民强,吸引了许多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目光。就在禄东赞来到长安请婚的同时,天竺、大食、仲格萨尔和霍尔王,也纷纷派来了使者请婚,这让唐太宗一时犯了难。
为了公平起见,唐太宗想出了一招“比赛招亲”的办法,邀请五位使者参加比赛。若是哪位使者在比赛当中取得胜利,就让文成公主嫁给他们那个民族部落的首领。
禄东赞
关于这场“比赛招亲”的具体内容,在藏文文献中有着详细的相关记载。
公元641年年初的一天,这场规模盛大的“比赛招亲”在长安的皇宫里面隆重举行,唐太宗亲自出了五道难题。
由于九曲明珠的孔洞又细又小,而绫缎的丝线又柔又软,几乎无法直接用手穿过孔洞,这让五位使者犯了难。
就在禄东赞绞尽脑汁的时候,他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只蚂蚁。于是,他将丝线绑在蚂蚁的腰部,在九曲明珠孔洞的另一侧以蜂蜜引诱,蚂蚁果然爬过了孔洞,顺利完成了第一道难题。
唐太宗下令,将一百匹马和一百匹马驹掺杂在一起,让五位使者分辨各自的母子关系。有人按照马匹的毛色来区分,有人按照马匹的老幼来搭配,还有人按照马匹的高矮来辨别,但都无济于事。
禄东赞从小就生长在吐蕃的草原部落,这道题当然难不住他。他首先把马匹分别圈养起来,饿上一天一夜,第二天再放出来。果然,饿了一天一夜的马匹“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轻易就辨别出了马匹的母子关系。
这道难题要求五位使者在一天时间内,将各自的一百只羊和一百坛酒,全部吃完喝完,同时还要将所有的羊皮鞣好。
禄东赞不慌不忙,他没有选择和其他使者一样,要么先喝酒,要么先吃肉。而是命令随行的一百人一边吃肉,一边喝酒,一边鞣羊皮,不到一天就完成了任务。
要求五位使者在晚上听到鼓声之后,进入皇宫,并不告知来到皇宫干什么。禄东赞则留了一个心眼儿,他在晚上进宫的路上,沿途都偷偷做了记号。
刚一到达皇宫,唐太宗就让五位使者返回。由于皇宫太大了,又是黑灯瞎火的,大家都找不到返回的路。唯独禄东赞按照来时留下的记号,顺利回到了自己的驻地。
唐太宗让文成公主与上百名宫女站在一起,由五位使者前去辨认,能够认出哪一位是文成公主,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在此之前,禄东赞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从一位曾经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口中得知了相貌特征。因此,禄东赞走上前辨认,在众多的女子当中一眼就认出了文成公主,从而顺利通过了所有难题。
这就是藏族民间文学当中流传了上千年的“五试婚使”的故事。
通过“比赛招亲”,唐太宗最终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而禄东赞也终于不负使命,成功完成了松赞干布交给自己的请婚任务。
然而,在唐朝的正史文献当中,并没有记载唐太宗“五试婚使”的相关事宜。无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存在,都反映出了藏族人民对于文成公主和亲的欢迎态度。
在这些生动有趣的请婚故事里,禄东赞面对唐太宗的出题刁难,表现出了他的机敏与智慧。
禄东赞在藏族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官职一度担任宰相之位。他通过这次代表松赞干布来到长安请婚,深得唐太宗的欣赏,唐太宗还打算让他成为唐朝的女婿。
据说,在“比赛招亲”的过程中,唐太宗看到禄东赞聪明过人,行为上有礼有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想要把他留在唐朝效力。
所以,唐太宗当即封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而且还准备将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他。
“臣(禄东赞)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取。”——后晋·刘昫《旧唐书·吐蕃传》
虽然这是一桩美事,禄东赞还是委婉地谢绝了唐太宗的好意,他对唐太宗说:“臣在吐蕃已经娶有妻子,那是受了父母之命的,我此次来唐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松赞干布请婚的,松赞干布还没有迎娶唐朝的公主,我怎么敢擅自娶妻。”
唐太宗作为唐朝的一国之君,自然也不能强行把禄东赞留下来。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日子日渐临近,唐太宗身为文成公主的娘家人,当然也不能吝啬,需要提前准备好陪嫁的嫁妆,而且还要彰显出来唐朝的实力。
经过和大臣们商议,唐太宗精心为文成公主准备的嫁妆,主要分为两部分:
由于从唐朝的都城长安到吐蕃的都城逻些(如今的西藏拉萨),一路上旅途遥远,唐太宗专门安排了二十五名丫鬟,负责打理文成公主的日常起居。
除此之外,送亲队伍当中还有许多能工巧匠,以及一支歌舞乐队,可以为文成公主在路途中的无聊生活带来一些娱乐。
然而,在文成公主的众多嫁妆之中,有一样东西非常引人注目。
文成公主从小崇信佛教,唐太宗特意给她陪嫁了一尊宫廷珍藏的铜制佛像,据说这尊铜制佛像来源于印度。
相传,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曾经雕塑了三尊佛像,而且还为其开过光,所以显得珍贵。后来,一支外国军队入侵印度,印度国王向唐朝请求援助。唐朝向印度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才帮助印度国王保住了江山。出于对唐朝的感激,印度国王就把这尊珍贵的铜制佛像献给了唐朝。
根据《旧唐书·殷侑传》中的记载,唐代的和亲公主在出嫁时,都会带上大量的金银财物,仅仅婚礼当中的礼节费,就需要花费五百万贯。
通常来说,在和亲的过程中,请婚的一方需要经过入唐求婚、交纳聘礼、约定婚期、商讨出嫁、公主出嫁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即便是娶到公主以后,还要向唐朝进行答谢,定期向唐朝汇报公主的生活情况,这也有力促进了唐朝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
文成公主作为这次与吐蕃和亲的公主,从她被唐太宗选中的那一刻起,她就失去了个人选择的权力,无论内心深处愿意与否,她都要去完成这项朝廷赋予的“特殊使命”。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农历的一月,大唐王朝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终于组建完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送亲队伍。
可以想象,从小就没有吃过苦的文成公主,突然得知自己要嫁到遥远的吐蕃,她的心情必定是忐忑不安。因为她也不知道,一旦嫁入吐蕃,这辈子还能不能回到土生土长的唐朝?还能不能见到生己养己的父母?
对于这一切,文成公主的心里都充满了未知......
在内心感到焦虑的同时,文成公主对遥远的吐蕃风情,对吐蕃的未婚夫首领松赞干布,同时也充满了新奇的向往。
此时的弘化公主嫁入吐谷(yu)浑刚刚一年的时间,对于文成公主来说,她和弘化公主的命运一样,虽然自身的婚姻带有政治色彩,但都承担着两个民族友好往来的和亲使命。
长安到逻些的距离大约有将近三千公里,在当时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之下,只能依靠马车、牛车和骆驼等运输工具,大部分的随从都是只能步行前进。
不仅如此,从唐朝的关中平原到吐蕃的雪域高原,沿途既要经过荒无人烟的地带,也要面临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艰难考验。
通过缜密的筹划,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决定于农历的一月出发,由她的亲生父亲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亲自领队,这也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在李道宗的领队下,除了陪嫁给文成公主的丰厚嫁妆以外,送亲队伍当中还有专门服侍文成公主的丫鬟、文士、乐师,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堪称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团队。
之所以选择在农历的一月出发,是因为沿途要经过甘肃和青海,才能抵达到此行的目的地逻些。农历一月的气候寒冷,若是途中遇到大江大河的时候,河面就会结一层厚厚的冰,方便送亲队伍的通过。
经过长途艰苦跋涉,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抵达了如今的青海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与一路上遇到的荒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看到这种情景,让文成公主的精神为之一振,终于可以稍微松了一口气。
于是,李道宗命令送亲队伍停止前进,进行短暂的休整。
从长安到河源,海拔越来越高,文成公主和送亲队伍不仅要经历高山和水流的阻碍,还要克服由于高原缺氧而带来的身体不适。
面对前方一眼望不到头的茫茫高山,李道宗陷入了沉思,应该选择走哪一条道路,才能尽快抵达吐蕃的逻些呢?
关于文成公主进入西藏拉萨的具体路线,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在当时的唐朝,既没有导航,也没有地图,而且许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未开发区域,迷路也很正常。即便是到了十九世纪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道光皇帝还曾经这样问道:“英国到新疆有没有旱路可通?”
由此可见,就连清朝都对地理方位的知识缺乏了解,更不要提比清朝还要早上一千多年的唐朝了。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至今,在汉族和藏族的文献中,也记载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唯独文成公主进入西藏拉萨的具体路线,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在唐朝时期,有一条通往吐蕃的古道,这条古道横贯中国的西部,称为“唐蕃古道”,而第三种路线则恰好对应唐蕃古道的一部分,因此更具有说服力。
从唐朝的关中平原,千里迢迢来到吐蕃的雪域高原,文成公主在途中必定遭了许多罪。尽管她并不是出身娇贵的皇家公主,但身为皇室宗亲,想必也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
在充满艰险的旅途过程当中,文成公主经受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
相传,文成公主和送亲队伍到了古龙支城(如今的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的时候,由于一路上车马劳顿,再加上翻山越岭,海拔位置越来越高,她就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身上起了红疹,又疼又痒。
看到这种病症,随行的御医都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当地的郎中诊治。
没有想到,当地的郎中按照民间流传的一种偏方,一边让文成公主服用药物,一边派人前往附近的七里寺取来一些寺里的泉水,给文成公主清洗身上的红疹,短短三天的时间就完全康复了。
七里寺
见到七里寺的泉水有如此功效,文成公主专门来到七里寺,将寺里的泉水命名为“药水神泉”。
“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吐蕃传》
当听说唐朝的送亲队伍快要抵达柏海(如今的青海省鄂陵湖或扎陵湖一带)的时候,松赞干布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马上率领军队赶往柏海,提前恭候文成公主的到来。
柏海的地理海拔四千多米,这里在当时荒无人烟,环境十分恶劣。早在六年之前,唐朝大将侯君集率领军队追击吐谷浑的时候,曾经路过这里,他这样描述柏海的环境:
“行空荒两千里,盛夏降霜,乏水草,士糜冰,马秣雪。”
文成公主和送亲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一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险,终于安全抵达柏海,李道宗不禁感慨地说道:“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
文成公主刚一到达柏海,松赞干布早早就在这里等候迎接,他马上向唐朝派来的使者兼文成公主的“娘家人”李道宗磕头跪拜,并且行了子婿之礼。
李道宗作为文成公主的亲生父亲,但又不能在松赞干布面前承认,因为唐太宗才是文成公主表面上的父亲。已经将文成公主安全送到松赞干布的手上,他也辞别自己的亲生女儿和女婿,返回长安复命,而这一别就是永远。
然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婚礼,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隆重和奢华,而是十分简单的走了一个过场。
松赞干布能够亲自来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已经显示出了他的诚意,并在柏海匆忙举行了婚礼仪式。
松赞干布之所以没有回到逻些,然后再举行婚礼,一方面是他还没有来得及为文成公主修建一座专门的宫殿,另一方面则是他已经娶了尼婆罗(如今的尼泊尔)国王的女儿尺尊公主。
或许,松赞干布担心,若是让文成公主回到逻些再举行婚礼,与尺尊公主住在一起,应该怎么安排她们两人的地位高低呢?
在与文成公主的婚礼仪式上,松赞干布就已经认定,要把唐朝作为吐蕃的上国,他还得意洋洋地对身边的部下说:“我族我父,从来没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以娶到唐朝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因此,当文成公主后来到达逻些之后,松赞干布马上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修建了城墙和宫殿。
然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在柏海举行的一场简单婚礼,甚至可以用“大跌眼镜”来形容。
按照常理来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应该找个地方度度蜜月才对。但是婚礼刚一结束,松赞干布就抛下了文成公主,快马加鞭地返回了吐蕃的都城逻些。
文成公主
原来,松赞干布之所以丢下文成公主,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吐蕃的都城逻些内部发生了叛乱,为首的就是他的弟弟。
而这次叛乱,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松赞干布的首领之位。
虽然已经提前得到消息,但松赞干布还是强忍心中的怒火,坚持与文成公主举行了婚礼,一切等到婚礼结束之后再说。
对于年纪轻轻的文成公主来说,她刚刚和自己的丈夫松赞干布举行婚礼,甚至连丈夫松赞干布的模样还没有完全记清楚,就要面临分别的命运,她的内心难免会有一些失落。
松赞干布离开柏海之后,文成公主则在随从人员和吐蕃迎亲队伍的陪同之下,继续踏上前往逻些的旅途。
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很快就在吐蕃各地流传开来。
凡是文成公主所经过的地方,当地的百姓都提前准备好了马匹、牛羊、食物和饮水,隆重欢迎这位来自唐朝的和亲公主。而文成公主也亲切的与当地百姓亲密接触,还亲手传授他们一些安装水磨、学习纺织、种植庄稼,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文成公主在前往逻些的路上耽误了很长时间,或许是在等待吐蕃王室大局安定的消息,必定是与松赞干布紧急返回逻些处理政事的事情有关。
直到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四月十五日,文成公主才终于抵达吐蕃的都城逻些(如今的西藏拉萨),距离从长安出发,一共在路上走了两年多的时间。
“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明朝)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后,松赞干布究竟有没有册封她为皇后,至今依然存在着很大争议,因为她并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
而唐朝对于松赞干布却是做了很大封赏,唐太宗封他为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后来的唐高宗又封他为宾王。
其实,无论松赞干布是否册封文成公主为皇后,这都已经不重要了。从唐朝为松赞干布封的王位上来看,唐朝已经承认了他的驸马身份。
而嫁入吐蕃的文成公主,被吐蕃百姓亲切地称为“汉族来的女神仙”,她即将带着身上肩负的特殊使命,开启在吐蕃的全新生活,在唐朝与吐蕃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1.弘化公主:唐朝首位和亲者,远嫁吐谷浑,国灭回娘家,与子同日死
2.松赞干布为何非要娶大唐公主?以打促和,派使者请婚,太宗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