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提到成就时,总是会提到四大名著。然而在我看来,四大发明如果中国不发明,其他国家迟早也会发明出来,我们只是走在了前面。只有围棋,如果中国人不发明,恐怕世界至今也没有。围棋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独特的产物,至今无法复制。学会围棋的人,应该都会同意它带来的无穷乐趣。
提到围棋,陈祖德就有说不完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围棋就是陈祖德的命,他的生活与围棋紧密相连。 “陈祖德”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围棋界,都是响当当的存在。可以说,只要你学习围棋,他的名字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你面前。陈祖德被公认为中国乃至世界围棋界的泰斗。1964年、1966年和1974年,他三度夺得全国围棋锦标赛冠军,1963年,他成为中国首位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的围棋选手。 陈祖德对中国围棋界的贡献不可磨灭。他是“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担任过中国棋院的首任院长,中国围棋协会的第二任主席,也是中国围棋等级分制度和甲级联赛的创始人之一。可以说,中国围棋今天的辉煌,与陈祖德的开创性贡献密不可分。 1944年,陈祖德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陈济成是上海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上海私立幼稚师范学院的创办者,父亲则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成为上海一所中学的校长。陈祖德从小就展现出超凡的围棋天赋。他的父亲是围棋爱好者,尽管棋艺不高,但在周围也算得上是高手。然而,他依旧无法战胜7岁的陈祖德。 那时,陈祖德和父亲打了一个赌:谁赢了,谁就可以坐在沙发上下棋,而输的只能坐小板凳。结果,陈祖德的父亲足足坐了两个多月的小板凳,直到板凳散架也没能坐上沙发。从那时起,父亲就再也不与他下棋了,这让他颇为郁闷。 此时,陈祖德的父亲意识到儿子围棋的天赋,决定要让他走上围棋之路。为了测试陈祖德是否适合继续深造围棋,父亲邀请了上海围棋界的高手周己任与他对弈。结果,周己任仅下了一局,就对陈祖德的天赋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围棋天才。于是,陈祖德的父亲决定全力培养他。 不久后,陈祖德通过关系拜入了著名围棋大师顾水如门下。顾水如是当时围棋界的顶尖人物之一,被誉为“围棋圣手”。陈祖德的父亲为了让儿子拜入顾水如门下,四处奔波,最终成功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围棋界流传着“南刘北顾”的说法,指的是南方的刘棣怀和北方的顾水如。顾水如对陈祖德的看重,可见一斑。他亲自指导陈祖德,并将自己的围棋技巧和心法倾囊相授。陈祖德在顾水如的教导下,棋艺突飞猛进。9岁时,他已能在顾水如让5子的情况下击败老师,展现出非凡的围棋天赋。 陈祖德的天赋让顾水如非常欣赏,他称陈祖德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并将所有围棋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陈祖德也不负众望,迅速成为上海围棋界的佼佼者。即使远在北京的时任副主席李济深也听说了这个年轻的小神童,并为此写信邀请他去北京学习围棋。 新中国成立后,围棋得到了快速发展,陈祖德也成为了中国围棋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国内比赛中屡次获胜,还通过与日本棋手的对抗,打破了“日本九段不败”的神话,成为了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国选手。 陈祖德的围棋事业蒸蒸日上,他在1962年赢得全国围棋个人赛冠军,成为中国围棋的领军人物之一。1963年,他在对阵日本九段棋手杉内雅男时,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烈对抗,以半子优势险胜,打破了日本围棋界的神话。这一胜利不仅为中国围棋赢得了尊严,也为中国棋手争得了与日本棋手平起平坐的机会。 陈祖德不仅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他还在围棋理论和布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创立了“中式流”布局,这一布局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比赛中,甚至连日本棋手也开始频繁使用。 然而,陈祖德的围棋生涯并非一路顺风。在1980年,他被诊断出胃癌,虽然经历了治疗并成功战胜病魔,但健康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他依然坚持在围棋界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1992年成为中国棋院的首任院长,并推动中国围棋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身体每况愈下,陈祖德从未放弃对围棋的热爱与研究,他编写了《超越自我》这本自传,激励了无数围棋爱好者。即使病魔再次来袭,陈祖德依然坚持为围棋界培养新一代的棋手,留下了《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这部作品总结了中国围棋经典的棋局,并深刻阐发了其中的智慧。2012年10月30日,陈祖德因病去世,享年68岁。在临终前,他依然在思考围棋,甚至在病床上指出棋谱中的问题,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心里依然只有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