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得选。如果汉武帝能像康熙、乾隆那样的多产,他何必要去冒着“主少国疑,权臣当道,社稷不稳”的风险去立一个年仅8岁的刘弗陵为帝呢?
汉武帝刘彻虽享年70岁,但子嗣却并不多,只生有6子6女,较之中国大部分的帝王都要少得多。且在汉武帝去世前,还有三位皇子早亡。
长子刘据。武帝刘彻嫡长子,母为卫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夏被立为皇太子,征和二年(前91年),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等人诬陷,因惧怕江充向武帝诬告,从而被武帝严惩,于是愤然起兵诛杀江充等人,而后汉武帝误信奸臣所言,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发兵镇压,刘据兵败自杀。次子刘闳。武帝刘彻次子,生母为王夫人。元狩六年(前117年),刘闳受封齐王,元封元年(前110年)因病去世,武帝赐谥号“怀”(《逸周书 谥法解》载:“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即齐怀王。五子刘髆。武帝刘彻五子,母为李夫人,他是汉废帝刘贺的父亲。天汉四年(前97年)六月乙丑,受封昌邑王,后元元年(前88年)春正月(有说是后元二年(前87年))因病去世,武帝赐谥号“哀”(《逸周书 谥法解》载:“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即昌邑哀王。长子刘据、次子刘闳、五子刘髆皆亡,也就是说在武帝未去世前的最后一年,活下来的子嗣就只有三子刘旦、四子刘胥和六子刘弗陵。
当然这里就有很多人不明白了,虽说此时武帝六子已去其三,但不是还活下来三子吗?其中三子刘旦、四子刘胥虽不知道确定的出生年月,但年龄肯定是要比刘弗陵来得大,且肯定是已经成年了,所以再如何从三子刘旦、四子刘胥这二子中选一人为帝,也要比选年幼的刘弗陵来得好啊!那为何武帝刘彻就不选他们为帝呢?
其实武帝刘彻之所以不选三子刘旦、四子刘胥的其中一人为帝,很大原因是他们二人自己作出来的。
先说三子刘旦。在长子刘据、次子刘闳都早亡后,刘旦本来是最有希望继承帝位的,但是他太急,想要皇位的心思表露得太快,如此最终让他失去了继位的机会。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兵败自杀。刘旦在得知长兄的死讯后,他非但没有表露一丝的悲伤之情,反而是开心不已,他自认为自己年岁居长,帝位以后非他莫属了。后元元年(前88年),武帝病重,刘旦听闻后,觉得自己继位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就急不可耐地上书武帝要求进京宿卫。
这什么意思?武帝病重,刘旦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问武帝的病情,不是希望武帝的病赶紧好,而是说要进京宿卫,日夜守在武帝的宫中,刘旦的这心思,谁都知道,他这么无疑是想在武帝驾崩后,第一时间掌控京城,然后夺下皇位,而他这心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向世人表露出他想让武帝早死啊。
你说就这样的心思,武帝能让他如愿吗?我还在,你为了皇位居然就巴不得我早死,这种儿子不要也罢。如此,当时刘旦上书武帝希望进京宿卫的想法不但没被允许,他反而是被武帝下诏申斥并削去了三个县的封地,同时也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的机会。
再说四子刘胥。班固曾言:“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汉书》),刘胥失去皇位继承的机会,主要就是“行事无法度”,在封国内他想干嘛就干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不把律法放在眼里,因此是为非作歹,强抢民女,欺行霸市的事情是没有少做。如此,武帝又岂会让他做皇帝呢?他若为帝,以武帝晚年西汉所处的那个内忧外患的环境,西汉必亡,因此武帝决不可能让他为帝。
因此在武帝对三子刘旦、四子刘胥都失望透顶的情况下,唯一能选择的就只有六子刘弗陵。
事实上刘彻的眼光真的不赖,此时刘弗陵虽尚年幼,但刘彻却知道他日后必成明君,而后也的确是如此,正如南宋光禄大夫洪迈所言:“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刘彻晚年做的最对的事情无疑就是立刘弗陵为帝,西汉能得以继续延续百年,刘弗陵的确是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的。
当然,刘彻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他还是做了一些准备,为了防止“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事情的出现,刘彻赐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同时武帝还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让其四人共同辅佐少刘弗陵。
而后西汉在刘弗陵,及四位辅政大臣的治理下,武帝后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基本得到了遏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开始重新呈现出“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繁荣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