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方便面,不少人脑海里会闪过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统一老坛酸菜面的身影,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两大台湾巨头曾在大陆市场掀起数十年的“泡面江湖”混战。
从90年代康师傅靠桶装面逆袭统一,到后来老坛酸菜引发的模仿互怼、赠品内耗,每一轮交锋都火药味十足。
可谁能想到,真正让它们陷入危机的不是对手的狠招,而是一场颠覆信任的卫生丑闻?而如今这几大龙头为何又逐渐失宠?
90年代大陆泡面战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遍大陆,台湾两大泡面巨头统一与康师傅,几乎同时将目光投向这片待开发的消费蓝海。
彼时的统一,早已是台湾泡面市场的“老大哥”,旗下鲜虾面在宝岛卖得火热,便想当然地将这套“成功经验”直接复制到大陆。
在它看来,清淡鲜美的鲜虾口味,理应能打动大陆消费者。
但统一忽略了一个关键:90年代的大陆,正处于民工潮爆发初期,流动人口超1亿,这些奔波在工地、工厂的农民工,才是泡面最核心的消费群体。
他们习惯了重盐重油的饮食,清淡的鲜虾面根本不符合口味。
更重要的是,统一没考虑到“场景适配”,农民工在工地、路边吃饭,连个像样的碗都没有,袋装面吃起来十分不便。
反观当时还是“小弟”的康师傅,没有盲目跟风。
它先花了大功夫做调研,找了上万人问卷,最终发现“牛肉面”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口味;紧接着又另辟蹊径,推出了桶装方便面。
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却精准解决了农民工“没碗吃”的痛点,拆开就能泡,拿在手里就能吃。
更聪明的是,康师傅还抓住了“性价比”:当时同类泡面卖到5-10块,它直接定价1.98元,再配上包装上大块的牛肉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
后来也有人调侃“康师傅一年只用一头牛”,但不可否认,这招在当时很管用。
到1998年,康师傅营收直接超过统一10亿,彻底在大陆市场站稳了脚跟。
其实早期的竞争,本质是“本土化适配”的较量。
统一输在太依赖台湾经验,没读懂大陆市场的真实需求;而康师傅赢在“接地气”,它没把自己当“外来品牌”,而是从消费者的吃、用场景出发,这才实现了弯道超车。
老坛酸菜“模仿大战”
2008年沉寂多年的统一终于找到了反击的机会,它推出了老坛酸菜牛肉面。
这步棋走得极妙:当时大陆消费者对红烧牛肉面已经有些审美疲劳,而老坛酸菜的酸辣口感,正好击中了“口味升级”的需求。
短短四年,这款产品年销售额就突破40亿,相当于在康师傅的“基本盘”外,硬生生开辟了一个新赛道,几乎是抄了康师傅的后路。
面对统一的突袭,康师傅的应对策略很直接,既然这么火,那我就直接模仿。
它很快推出了自家的老坛酸菜牛肉面,连口味、包装都跟统一高度相似。
统一气得没办法,只能在电视广告里暗讽:“有人模仿我的脸,还有人模仿我的面”,这话听着是讽刺,实则满是无奈。
毕竟康师傅的渠道更强,模仿之后能快速抢占市场,统一难免失去市场中心。
而康师傅可没打算让步,还反过来“攻击”统一:找了王宝强、徐峥代言,广告语直接喊“加量酸菜多,味道爽啊!不止酸爽,康师傅老坛更爽”,明摆着讽刺统一的酸菜分量少。
这场“口水战”很快升级成“价格战+赠品战”,2013年统一决心下血本,打出“40%中奖率送火腿肠”的活动,想靠抽奖吸引消费者。
康师傅更狠,直接宣布“每桶都送火腿肠”,不给统一留余地。
统一被逼得没办法,又在红烧牛肉面里“加肉加蛋”,康师傅也放狠话:不拿下70%市场就接着送。
最终这场混战,两家一共消耗了40亿根火腿肠,利润都跌了1/3。
两个企业表面看打得热火朝天,实则是“杀一千自损八百”的内耗。
他们两家都把精力放在了模仿、怼对手、送赠品上,却没人思考怎么把泡面做得更健康,怎么适配新的消费场景,这种短视的竞争,也为后来行业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方便面的“中年危机”
谁也没想到,让康师傅、统一栽大跟头的,不是对手的竞争,而是产品本身的“卫生问题”。
前几年,老坛酸菜的“土坑腌制”丑闻曝光,镜头里,工人光着脚踩在酸菜上,烟头、杂物直接扔进腌菜坑,原本的“老坛风味”瞬间变成了“卫生噩梦”。
这一暴雷,直接让两家企业陷入信任危机。
虽然事后都紧急下架产品、道歉整改,但消费者对老坛酸菜的信任已经崩塌,连带着对整个方便面行业的好感度也直线下降。
更要命的是,此时的方便面行业,早已不是“两家争霸”的好日子,而是面临着多重时代冲击。
90年代民工潮带来的1亿多农民工,曾是泡面的“主力军”,工地上的泡面碗跟起重机一样常见。
但从2011年开始,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泡面的销量也跟着下滑,没有了庞大的下沉市场支撑,行业增长自然乏力。
泡面原本是绿皮火车时代的“出行神器”,以前的火车慢、时间长,饿了只能泡碗面。
可高铁时代一来,乘车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加上高铁上有餐食,泡面连“出场机会”都少了。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方便面的消费量已经从2020年的472.3亿份,暴跌到了2023年的431.2亿份,近两年的销量更是严重下滑。
更致命的是外卖行业的崛起:2013年泡面销量下滑时,正是外卖平台起步的时候,到2016年,国内外卖消费就从2015年的382亿涨到1700亿,翻了三倍多。
即便后来靠“网红吃法”在互联网上火过一阵,也只是短期热度,没能改变消费者对“泡面不健康”的认知。
曾经的辉煌掩盖不住现在的惨淡,康师傅在八月份的披露中表明,短短半年的时间,销售额就下跌了11亿元,而除了方便面,其他产品的销售额也同样不景气。
时代在进步,市场在发展,曾经的全民速食现在也迎来了自己的中年期。
未来要想重现辉煌可能不是容易的事,但只要多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做产品,消费者自然也不会舍弃。
结语
泡面的“中年危机”,不是时代突然抛弃了它,而是它在时代变化中,没能及时跟上脚步。
当消费者开始追求健康、便捷、多样的饮食时,还停留在“模仿对手”“打价格战”的泡面,自然会被慢慢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