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神雕侠侣》之后,金庸另辟蹊径之下,以张翠山之子张无忌作为主角,讲述他如何练成神功、如何闯荡江湖的精彩故事。
有趣的是,直到全篇《倚天屠龙记》落下剧终的帷幕,张无忌依旧没有选定自己的配偶是谁。而且根据原著的设定来看,张无忌和黄衫女虽只有几面之缘,但二人极其暧昧,金庸为何不让张无忌和黄衫女结为夫妻?
在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金庸是这么评价张无忌的:在爱情上,杨过对小龙女至死靡他,视社会规范如无物;郭靖在黄蓉与华筝公主之间摇摆,纯粹是出于道德价值,在爱情上绝不犹疑。张无忌却始终拖泥带水,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是这样,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了。
可见金庸也承认,同是《射雕三部曲》的主角,郭靖、杨过可以遵循一夫一妻制,但唯独张无忌却不断游走在诸女之间,连张无忌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爱哪一个姑娘多一些。
金庸还写道,张无忌最后没有选定自己的配偶。我一直相信,历史并非命定,充满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这样。张无忌最后与赵敏前往蒙古,从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现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赵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为了明教而不得不独自回中土办事……
注意看,张无忌就算跟着赵敏去了蒙古,日后也有可能“不得不独自回中土办事”。
一个“独自回中土”,是不是让张无忌有了与黄衫女再次相见的可能?
认真看过《倚天屠龙记》的读者会知道,张无忌优柔寡断、做事不够坚决,数次陷入凶险万分之境。
紧要关头,是黄衫女挺身而出,救张无忌于危难之中。
如若张无忌再次返回中土,必然惹来朱元璋的追杀。张无忌的武功虽高,但终究只是一副血肉之躯,如何能抵挡得住朱元璋的千军万马?
因此当张无忌性命攸关之时,黄衫女只会再次飘然而至,伸手救张无忌于水火之中。
张无忌本就对黄衫女充满好感,如此三番五次地相救,这一对俊男美女极有可能迸出爱的火花。
当然,这并非笔者的一厢情愿,好比张无忌第一次与黄衫女相见,黄衫女就对张无忌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言行举止。
书中是这么写的,那黄衫美女目光一转,犹似两道冷电,掠过大厅上众人,最后停在张无忌脸上,冷冰冰地道:‘张教主,你年纪也不小了,正经事不干,却在这儿胡闹。’这几句话中微含责备之意,但辞语颇为亲切,犹似长姊教训幼弟一般……那美女微微一笑,柔声道:‘将人家帮主当马骑,不太过分一点吗?我从长安来,道上听人说明教教主是个小魔头,今日一见,唉,唉!’
黄衫女乃古墓派的传人,必是修炼了小龙女留下来的《玉女心经》,待人接物冷若冰霜。可当黄衫女和张无忌说话的语气却颇为轻柔婉转,还对张无忌微微一笑。
张无忌对黄衫女也暗藏风情,在屠狮大会上,黄衫女准备飘然离去时,张无忌终于按捺不住,他开口询问黄衫女的芳名,黄衫女说了一句“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就此绝尘而去。
金庸明确写道,张无忌望着黄衫女离去的倩影惆怅不已。张无忌为何要惆怅不已?
既然一个是尚未确定配偶的花心大萝卜,另一个则是尚未嫁人的美女,金庸何不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张无忌将黄衫女娶来为妻?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金庸早就将暗示藏在了《神雕侠侣》之中。
前面提及,黄衫女乃古墓派的传人,必是修炼了《玉女心经》。
《玉女心经》讲究摒除七情六欲,只要修炼得当,就算活到七八十岁,也是青春永驻、容颜不改。
比如在神雕时代的英雄会上,当小龙女出现在人群之中时,金庸借着黄蓉作为视角,提及了小龙女的年龄。
原著道,小龙女此时已过二十岁,只因她自小在古墓中生长,不见阳光,皮肤娇嫩,驻颜内功又高,看来倒似只十六七岁一般。她在与杨过相遇之前,罕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最能伤身损颜,她过两年只如常人一年。若她真能遵师父之教而清心修练,不但百年之寿可期,且到了百岁,体力容颜仍不亚于五十岁之人。因此在黄蓉眼眼中,她倒似反较杨过为年轻,而举止稚拙、天真纯朴之处,比郭芙更为显然,无怪以为她是小女孩了。
这里的“到了百岁,体力容颜仍不亚于五十岁之人”非常关键,等于说若修炼了《玉女心经》,此人的容貌只有真实年龄的一半左右。
而黄衫女在出场的时候,金庸说她“大约二十七、八岁的年龄”。这样推断看来,黄衫女不但早就过了花季雨季的年龄,还是一个近60岁的老婆婆。
而张无忌二十几岁,正值青春年华,如何能与黄衫女谈一场不在乎年龄差距的恋爱?
综上,金庸的武侠小说看似虚无缥缈,但金庸在逻辑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这也是金庸的武侠著作为何能百读不厌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