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产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举办
签订16项协议 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17日,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产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福建省创新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创新研究院和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福州市科学技术局、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具体承办,旨在搭建高水平“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来自国内重点高校、顶尖科研机构、涉海行业领军企业的代表,以及省市相关部门、技术转移机构的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强调,福建将依托港口、产业和政策优势,深化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打造全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据悉,福州市已建立涉海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3家,近三年来组织实施省市海洋科技重大“揭榜挂帅”攻关60多项,吸引院士团队及多所高校参与,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活动现场举行了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的成果落地转化项目对接集中签约仪式,共签订产业化合作协议16项,彰显了“产研融合”的实效。签约方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内顶尖机构,这些成果将为福州航海装备领域提供坚实的理论、技术与人才支撑。
随后,三所高校院所轮番“亮剑”推介最新科技成果。
同济大学重点展示了“同济”号智能海洋科考船。该船是我国首艘获得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四项认证的海洋科考船,具备岸基遥控、自主航行和绿色动力等创新功能,可支持综合科考、工程支持和科教融合任务。同时,同济大学还推出了海底设施自主巡检机器海鳗,该设备受生物启发,具有高灵活性和抗扰控制能力,能显著降低海底设施停运风险和运维成本。
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享了多项前沿技术,包括“星海-300R”水域应急救援机器人。该机器人融合声光图像与导航数据,能在浑浊水域快速定位失事目标,已与中国国际救援队等单位联合应用示范。波动耦合泵喷式仿生航行器基于扁形虫设计,具有低扰动和高机动性,适用于海洋牧场监测和海底管道检测。高性能分布式光纤声与振动传感系统可实现高灵敏监测,应用于大型结构健康管理和水下安防等领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新中国首个专业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展示了其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突破。大型经济海藻细胞工程育苗技术摆脱了藻类生活史限制,实现全年人工育苗;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团队研究获得了多个候选药物,如针对糖尿病足和帕金森病的创新疗法,并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同时,该所的海带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通过高效提取岩藻多糖等成分,已开发出功能食品和新药证书,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这些顶尖机构的专业优势,与福州本地产业资源高度互补,为福州航海装备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理论、技术与人才保障。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碰撞智慧。”主办方表示,期待各位企业家把握机遇、深入对接,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生产线,用科技创新点燃“蓝色引擎”,共同助力福建省和福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和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服务海洋产业创新成果及“双五星”涉海专利技术榜单,为科研团队和企业知识产权布局提供指引。
主办方表示,将持续跟踪服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点燃“蓝色引擎”。
本次对接活动不仅促进了产学研深度合作,也为福州建设海洋强市注入了新动能。与会专家和企业家纷纷表示,将借此平台深化对接,共同谱写海洋科技合作新篇章。(记者 梁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