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大家熟知的“包青天”,是宋代最具公正形象的官员之一,甚至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他秉公执法,曾斩杀过无数罪犯,其中不乏一些贵族和王公,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包拯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他自己的刚正不阿,还离不开两位得力助手——公孙策和展昭。公孙策是智谋之士,展昭则以武力辅佐包拯捉拿罪犯,同时保护他的安全。这个三人组,类似于刘备身边的关羽和诸葛亮。
然而,包拯身边的两位大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存在。展昭作为武将,英勇无畏,而公孙策则是一个虚构的文人角色,经过多次艺术加工,在历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两人的相遇也有不同版本的故事。
在影视剧版本中,包拯与公孙策是同龄人,且同在一个地方学习。由于两人都很聪明,学习时有些竞争,最终公孙策虽然略逊一筹,但最终决定辅助包拯,成为他的“贤内助”。在传统小说中,两人的第一次相遇却显得更为偶然。公孙策当时是一个落榜的举人,走投无路,只能借住在寺庙里。偶然的机会,寺庙的方丈将他推荐给了包拯。见面后,包拯觉得公孙策才华出众,便将他留在府中,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也偶尔和他讨论案件。这个时候,公孙策暂时还无法帮助包拯解决什么大问题。
直到有一天,包拯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件,皇帝亲自下令让包拯全权负责处理。包拯知道,虽然皇帝给了自己权力,但面对有背景的罪犯时,他依然不能完全公正处理。所以,他故意推辞,想要让皇帝明言,才能处理那些有特殊身份的人。于是,皇帝下了三道御札,命令相关部门配合包拯的工作,但这三道御札实际威慑力不大,几乎等同于废话。
包拯带着这三道御札愁眉苦脸,然而公孙策迅速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巧妙地利用文字的双关,将“御札”理解为“御铡”,意思就是皇帝亲自赐予包拯三个可以执行死刑的铡刀。公孙策的聪明才智令包拯大为震惊,这个创意迅速得到了执行,三把铡刀应运而生,从此,包拯凭借“御铡”斩杀了不少罪犯,其中不乏与皇帝有关系的人。皇帝虽然愤怒,但却无法阻止,因为“御铡”是他自己亲自赐予的。
然而,公孙策的聪明才智也为他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作为包拯的智囊,他卷入了许多案件,得罪了不少人。虽然包拯有展昭这样的保镖,自己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安全,但公孙策并非官员,无法得到保护。有些报复者将目标对准了公孙策,结果公孙策不幸遭遇了家庭惨剧——他的妻子被杀,女儿失踪。之后,公孙策全力寻找自己的女儿,最终发现,自己女儿竟然是案件的凶手。
这一发现让公孙策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他应该秉公执法,将自己的女儿送上刑场,还是以父亲的身份放走她?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决定让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在法律面前,公孙策应当被判死刑,而包拯也面临着是否放过公孙策的抉择。尽管展昭多次劝他网开一面,但包拯坚持原则,不能为了私人情感而妥协。
就在“御铡”即将落下的刹那,天空突然响起了雷声。古人认为,雷声意味着上天的干预,可能是上天不愿公孙策死去。因此,包拯最终决定让公孙策辞去所有官职,隐退生活,以保全他的一命。虽然表面上看,包拯是让公孙策辞职,但实际上,包拯的用意是让公孙策远离这场风波,保存性命。至此,包拯身边的铁三角也随之瓦解。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公孙策是虚构人物,但他的故事非常丰满,许多人甚至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公孙策真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包拯放过他这一行为,是否暗藏玄机呢?其实,我们可以推测,包拯放公孙策一马,并不仅仅是因为雷声的干预,更可能是包拯早已预见到这场权力斗争的结局。
包拯不希望公孙策在刚找到女儿后就阴阳两隔,也不希望他的过错牵连到其他人。为了保全身边人的安全,包拯决定让公孙策隐居,远离政治斗争。虽然这意味着他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但也为公孙策创造了未来的希望。至于展昭,他依靠自己强大的武艺,随时可以应对任何危机。包拯通过这些安排,不仅为自己打下了后路,也为身边人留了一条生路。
总的来说,包拯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断案时的果断和公正,也体现在他对手下人的保护和安排上。他懂得如何提前为未来的困难做好准备,为了让身边的亲人安危无忧,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