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4月29日,大顺帝国的李自成在山海关惨败后,仓促登上了帝位。第二天,他便火速焚烧了明宫,带领残兵败将逃离京城,经山西进入陕西,企图依旧以陕西为根据地重振旗鼓。尽管李自成成功推翻了明朝,但他在京城的统治仅仅持续了42天。曾经费尽心血打下的江山,最终被来自东北的满清轻易夺取。
清军和吴三桂的军队紧随其后,迅速进入潼关,击溃了大顺的守军。李自成无奈放弃了西安,带领剩余的军队向湖北西南的各个州县撤退。此时,大顺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士气低迷,损兵折将,屡次败北。到了同年9月,李自成带着剩余的农民军,来到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区,遭到阿济格部清军的围攻,死伤惨重。
在九宫山区,李自成带着二十余名亲兵外出寻找粮草或勘察地形,但却在途中因困倦而在一座小庙中休息。不料,遭到当地民团的偷袭,混战中,李自成被一把铁铲击中头部,当场死于乱战。最终,这位曾经气吞万里江山的枭雄,竟然死于一群手持铁铲、铁锄的农民之手,令人感叹。
李自成的死因至今依然存在争议。即便到了近现代,关于李自成死亡的说法依然充满了疑问。当时,南明和清朝都对此事有不同的描述,但都存在夸大和虚构的成分。清朝英亲王阿济格向朝廷报告称李自成的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然而,阿济格本人并未亲眼目睹李自成的死,他的报告仅仅是根据别人的传言。而南明的总督何腾蛟,甚至将李自成的死与周二南的死混为一谈,报上并未亲自确认李自成的尸首。
这些报告的虚假性引起了满清和南明的质疑。事实上,李自成在战败后虽然屡次撤退,但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军力,退入湖广时,仍有大约40至50万兵力。当他带着部队驻守在武昌时,甚至还能安然无恙地改名瑞符县,并铸造铜币“永昌通宝”。然而,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传说却充满疑点。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的亲信战将李过随同他进入九宫山时,手下仍有数万兵力。如果李自成真的亲自带着20余人去寻找粮草或勘察地形,实在显得不合情理。更重要的是,在九宫山区发现的《程氏家谱》里,有记载称,李自成的亲戚程九百的外甥金某某,杀死的并非李自成,而是另有其人。金某某所杀的尸体上所挂的宝剑剑鞘和箭壶上刻着“李延”二字,而李自成的真名是李炎,他改名为自成,名声显赫,怎会死在一个无名之辈手中?
如果李自成真死于乡民之手,那他统领的数十万大军不会坐视不管。更有野史记载,李过得知噩耗后,愤怒至极,立刻率军围剿山中的村落,将所有村民杀尽,以血祭闯王。然而,这些传言并不符合实际,李自成的部队并没有进行任何报复,甚至连他的妻子高氏也并未表现出异常的情绪。
事实上,李自成失踪后,九宫山区保持了出奇的平静,村民们依旧安稳地生活。这反证了李自成死于乡民之手的说法可能并不成立。也许他并未死,而是与高层将领们共同策划了一场假死骗局,目的是为了消除南明的敌意,甚至为将来有机会重返政治舞台打下伏笔。
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顺余部的数十万兵力被南明的“忠贞营”接纳,并成为抵抗满清南进的核心力量。李自成的死,或许是一次政治和军事的深谋远虑,而非突如其来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