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北南两朝十八帝,竟然有四十六位皇子早殇,十五位早逝。若除去其中南宋的端宗、恭帝、怀宗两个幼年皇帝和出家的恭帝,实际上只能算作十五帝。
赵匡胤石像
十五帝共有子嗣一百零一,早殇或早逝者占了一半以上,历史上没有说明这其中的原因,所以后人对此也是满腹的疑惑和一脸的困惑。
宋太祖赵匡胤正式称帝时三十四岁,五十岁时去世。太祖共有四子,依次是滕王赵德秀,燕懿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秦康惠王赵德芳。其中,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皆早亡。
燕懿王赵德昭生于公元951年,十四岁时被赵匡胤授任为贵州防御使,二十三岁时,宋太祖授任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直到宋太祖去世,一直没有给赵德昭封王。
宋太祖并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所以他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这就是宋太宗。太宗即位不久,即改任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任侍中,才开始封为武功郡王。宋太宗诏令让他与齐王赵廷美从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记载,赵德昭死于自杀。979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有一天夜里,军中不知什么原因发生了一场惊乱,众人因一时寻找不到宋太宗,便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后来宋太宗有惊无险,有人把此事上报给他,宋太宗听说之后很不高兴。
赵光义铜像
这次北伐因诸多原因并不顺利,宋军无功而返。回到京师后,宋太宗一直闷闷不乐,所以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赵德昭向宋太宗提及此事,却不料惹得宋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啊,宋太宗因为那夜惊乱之事已经对赵德昭产生了猜疑,这对一个臣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产生恐惧,退朝之后就自刎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宋太宗听说赵德昭自杀,又惊又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傻孩子,何必这样呢?"于是下诏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赐谥号为懿。
同样,赵匡胤活着的时候,也没有给四子赵德芳封王,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授任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赵德芳二十二岁时早逝,《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大概是在睡觉的时候因急病医治无效死亡。
据说,赵德芳是后来的戏曲和演义小说中"八贤王"的原型,被塑成一种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形象。这显然是一种艺术塑造,与历史相去甚远。
这样,宋太祖赵匡胤的四个儿子都过早地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宋太宗赵光义共有九个儿子,除最小的儿子崇王赵元亿幼时夭亡之外,他的次子昭成太子元僖,死时只有二十七岁,也没有后代。四子商恭靖王元份三十七岁时去世,五子越文惠王赵元杰三十一岁去世,六子镇恭懿王赵元偓四十一岁死,七子楚恭惠王赵元侢死时三十四岁。
赵光义的这五位皇子寿命都不长,三四十岁的年龄,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可谓是英年早逝。
而他的长子楚王赵元佐,虽然患有疯病,却活到了六十三岁。《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记载:"廷美死,元佐遂发狂。"也就是说,赵元佐是因为赵廷美事件而发疯,有一次竟然放火烧宫殿,被赵光义废为庶人。
宋真宗即位后,恢复楚王爵位,累迁太师兼中书令、天策上将军、兴元牧。宋仁宗即位后,迁江陵牧,增加食邑。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去世。
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周恭肃王赵元俨,《宋史·元俨传》中说"太宗特爱之",所以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太宗封为周王,由于他"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而被人称为"八大王"。在所谓的"狸猫换太子"事件中,赵元俨告诉宋仁宗:"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于非命。"从而揭开了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赵元俨病死,时年六十。仁宗追赠他为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号恭肃。
正因为宋太宗九子之中,五个早逝,一个夭折,而长子赵元佐则患有疯病,所以皇位继承人就轮到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赵元休。
赵元休在宋太宗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为赵恒。赵恒于997年正式即位,史称宋真宗。
宋真宗有六个儿子,长子温王赵禔,次子悼献太子赵祐,三子昌王赵祗,四子信王赵祉,五子钦王赵祈,六子宋仁宗赵祯。其中长子赵禔,三子赵祗,四子赵祉,五子赵祈四人夭亡,其王爵都是宋徽宗时赐名追封。
宋仁宗皇后像
真宗次子悼献太子赵祐,是章穆皇后所生,咸平初年封信国公。但是他在九岁时不幸早亡,死后被追封为周王,赐谥悼献。仁宗即位后,追赠太尉、中书令,并于明道二年,追册其为皇太子,所以史称悼献太子。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原名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他的生母是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即章献明肃皇后没有儿子,所以宋真宗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后人据此而演绎出了一个跌宕而又悲情的"狸猫换太子"事件,使刘皇后名声受损,其实所谓"狸猫换太子"事件纯属虚构,历史上的真相远不是如此。
宋仁宗共三子,长子杨王赵昉,次子雍王赵昕,三子荆王赵曦,不幸的是他的这三个儿子都早亡。其王爵为宋徽宗时改封。
宋仁宗即位后十四年没有儿子,因为立储问题,所以将赵光义的曾孙、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王赵允让第十三个儿子赵宗实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两年后,仁宗的俞德妃为他生下长子赵昉,但在生下来当天就夭折了。
赵昉夭折后的第三年,即公元1039年,苗贵妃生下一子,名赵昕,宋仁宗有了自己的亲儿子,所以又将赵宗实送出宫。可惜的是赵昕在三岁的时候也不幸早殇,同年,朱才人为仁宗生下第三个儿子赵曦,但赵曦也同样在三岁时早亡。
仁宗本来就身体欠佳,又接连失去三个儿子,所以心情非常沉重,而朝廷内外对皇嗣问题也深为担忧。后来宰相韩琦及大臣包拯、范镇、司马光等反复劝谏下,宋仁宗于公元1062年八月正式立赵宗实为皇太子,并改赐其名为赵曙。
包拯像
赵曙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宋仁宗病重,一个多月后驾崩,享年五十四岁。赵曙即位,这就是宋英宗。
宋英宗有四个子儿,都是高皇后所生,其中三子润王赵颜早亡。次子吴荣王赵颢,四子益端献王赵頵,死时也只在三十岁左右。
宋英宗的长子颖王赵顼,就是后来的宋神宗。赵顼于英宗治平三年,即公元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继位。
宋神宗赵顼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次子、三子、四子、五子,以及七子、八子、十子八位早亡。神宗第九子赵佖因幼年时患急惊风而导致斜视,在二十四岁时死。神宗的第十二个儿子赵俣和最小的儿子赵偲,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兵掠去,赵俣被饿死,时年四十五岁。两年后,赵偲去世于韩城,享年也是四十五岁。第十三子赵似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
宋神宗也是英年早逝,他在位十九年,曾力求变法,维持新政、坚持变革,是宋朝最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然而随着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神宗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而病倒,而且病情恶化,不久便带着深深的遗憾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神宗死后,皇位由神宗的第六子赵煦继承,这就是宋哲宗。宋哲宗原名赵佣,后改名为赵煦。赵煦即位时只有十岁,所以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亲政后,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宋神宗的改制之外,又下令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从而完成了宋神宗的遗愿。
宋代皇帝雕像
公元1100年,在位十五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赵煦因病去世。他曾有一个儿子,献愍太子赵茂,是昭怀刘皇后为贤妃时所生,被立为太子。然而赵茂出生仅三个月而夭亡,被追封为越王,谥冲献。
哲宗无后,在他的众兄弟中,九弟赵佖最为年长,皇位本应该由赵佖继承,但由于赵佖眼睛有毛病,向太后和大臣们不支持他继位,所以改由神宗的第十一子赵佶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北宋统治危机四伏。但他却是一个标准的"文艺男",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宋徽宗十分钟情于绘画,工于花鸟,并自成"院体"。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
宋徽宗生活奢靡,妃嫔众多,据《开封府状》统计,至靖康之难时,皇宫内有封号的妃嫔及女官共143人,无封号的宫女多达504人。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经常出入于青楼酒肆,最为有名的就是他和名妓李师师的交往,所以后人也有称他为"青楼天子"。
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宋徽宗接受丞相李纲的建议,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这就是宋钦宗。宋徽宗子嗣众多,共有三十一子,赵桓是他的长子。
宋徽宗的这三十一个儿子之中,次子衮王赵柽,四子荆王赵楫,十子邠王赵材,十六子郓王赵栱,十九子汉王赵椿,二十二子陈国公赵机,二十七子温国公赵栋,七人俱早亡。剩下的二十四个儿子,除九子康王赵构外,包括宋钦宗赵桓在内,都被掠至金国。宋徽宗于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宋钦宗于1156年崩于燕京。而徽宗的其他儿子,则死亡时间不详,推想一下,大多也不过二十至三十岁左右。
宋太祖雪夜访赵普
宋钦宗有三个儿子,皇太子赵谌,是钦宗朱皇后所生。自宋朝开国以来,当朝皇帝能有嫡长孙的,宋徽宗是第一个,所以宋徽宗非常欣喜。宋钦宗即位后,即诏立赵谌为太子。靖康之难发生后,赵谌被宋将范琼挟持送入金国,下落不明。钦宗的二子赵谨和三子赵训,都出生于金国,后来史书上没有记载。据传,赵训长大后逃出金国,但逃往何地及生死亦不详。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靖康之变后,金兵掠走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
赵构仅有一个亲生儿子,名叫赵旉。赵旉三岁时被立为太子,但不久就生病,有一次宫人不小心踢到金炉发出声响,赵旉受到惊吓,随后病情恶化。最后在三岁时去世,谥号为元懿太子。
宋高宗做了三十六年的皇帝,感觉到疲倦了,想退下来休养,于是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高宗去世时八十一岁,是大宋北南两朝最长寿的皇帝。
宋孝宗是高宗的养子,原名赵伯琮,由于高宗唯一的儿子元懿太子赵旉去世,在挑选皇帝继承人时,赵伯琮被高宗选中,收养于宫中,后被立为皇太子。
宋孝宗被称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之时,南宋出现了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孝宗有四个儿子,长子赵愭因病又被医生用错了药而导致病情加剧,三日后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谥号庄文,史称庄文太子。
庄文太子死后,宋孝宗由于次子赵恺为人过于厚道,所以舍弃他而立三赵惇为太子。赵恺死时三十五岁,正是英年之时,死于明州任上。赵恺有两个儿子,都未成年而早卒。
孝宗四子赵恪,生母是郭皇后,赵恪在父亲孝宗即位前后就已去世,具体年龄不详,死时应该在二十岁左右。宋孝宗追封赵恪为邵王,谥号悼肃。
赵惇于1189年接受父亲宋孝宗的禅位,是为宋光宗。光宗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梃早逝,次子嘉王赵扩被立为太子。宋光宗患有疯病,随着病情的恶化,南宋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大臣们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于是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拥立嘉王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
宋宁宗登基后,尊光宗为太上皇,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并将他们移居泰安宫,五十四岁时病逝于寿康宫。
宋宁宗赵扩共有九个儿子,长子赵埈、次子赵坦、三子赵增、四子赵觌、五子赵埛、六子赵圻、七子赵墌、八子赵垍、九子赵坁,都在幼年时夭折。
宋宁宗先后收养了两个儿子,第一个是赵询。赵询原名赵与愿,六岁时被宋宁宗收为养子,后立其为太子,赐名赵曮,封荣王。但赵曮嘉29岁时英年早逝,谥号景献太子。
景献太子赵询去世后,宋宁宗于是立赵贵和为皇子,并赐名赵竑,授任宁武军节度使,封为祁国公。赵竑是宋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八世孙,赵希瞿之子。当初,沂靖惠王去世,没有后代,以赵竑作为后代,赐名赵均,不久改赐名为赵贵和。
宋宁宗驾崩之后,奸臣史弥远联合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更名为赵昀,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赵昀,本名赵与莒,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理宗有三子,长子赵缉,早夭,追封永王,谥号冲安。次子赵绎,早夭追封昭王,谥号冲纯。三子赵维,出生两个月而夭折,追封祁王,谥号冲昭。
理宗因三个儿子夭折而收侄子赵禥为养子,并立为太子。1264年,宋理宗赵昀去世于临安,在位四十一年,享年六十岁,养子赵禥登基为帝,即为宋度宗。赵禥即位时,金朝虽然已经灭亡多年,却又面临着北方蒙古帝国军队南下入侵,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
1274年,宋度宗驾崩于临安,终年三十五岁,南宋王朝也开始走上灭亡之路。
宋度宗七个儿子,前四个儿子赵焯、赵舒、赵宪、赵锽夭折。五子宋端宗赵昰,九岁时病死。六子宋恭帝赵显,在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军占领之后被俘,后将其送至元大都(今北京市),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5月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
度宗七子宋怀宗赵昺,南宋末代皇帝,1279年,南宋军队在崖山与元朝展开的"崖山海战"决战中战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至此灭亡。
宋朝之前的历代王朝中,虽然也有皇子早殇或早逝的现象,但都没有北南两宋严重。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此种现象原因的记载,无白书生也不好妄加猜测,所以只好写在这里,由诸位朋友来解开其中之谜了。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