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中秋月圆。
中秋对中国人是特别的。从“明月几时有”到“云放婵娟不久长”,想必每个国人都能记得几句和中秋有关的诗句。民间关于中秋的谚语也不少,除了如“月到中秋格外明”这样与景色有关的,更有不少别有一番感慨的,譬如,“月怕十五,年怕中秋”,有的地方则有“过了中秋就是年”的说法。
孩子们或许奇怪,为何“过了中秋就是年”?
仔细想想或许也能理解。一方面,每年中秋,农作物往往进入收获期。从节气和天气上看,中秋后一年往往只剩5个节气,天气也逐渐转凉,自然节律的变化会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一年即将收尾。另一方面,中秋与春节的内核寓意都是“团圆”。人们会自然地在中秋将对团圆的期待转移到春节。
而再从人们工作、学习的日程上去想想,“过了中秋就是年”又有了另一层“敲警铃”的深意:过了中秋,全年剩余时间已不足 3个月。如果把一年比作一场马拉松,中秋节就是一个位于约75%赛程的“补给站”和“观察点”。你既能看到已经跑过的大部分路程,又能清晰地望见终点,并需要抓紧时间来进行最后的冲刺了。
这样看来,中秋似乎也是一年里的“复盘点”。在企业里,这种节点意识尤为明显——中秋节前后,往往是各公司企业密集进行季度复盘和业绩评估的高频季,系统梳理前三季度的经营数据,分析市场反馈,并基于此调整全年决战,为年底业绩的全力冲刺做足准备。
对个人来说,这种“复盘”思维同样也具有现实意义。很多人习惯于在年初踌躇满志地制定新年计划,但执行热情往往在一季度后就开始逐渐消退,一些目标甚至还会被日常琐事淹没。中秋的到来,就像一年中走过大半路程的“提醒铃”,它让我们停下来回望,避免在偏离的轨道上惯性滑行到年底,也让年初那些满怀期待的计划,再度激发我们冲刺的激情。
因此,在这个难得的假日里,除了休息放松、陪伴家人,我们也不妨对着一轮皓月,静下心来想一想:年初暗暗制定的个人工作或者学习的目标计划,如今进展到了哪里?哪些已经完成,哪些还在进行,又有哪些早已搁置?对于那些尚未完成却仍有希望的目标,我们可否去奋力一搏?
当然,生活需要目标,也需要一些“断舍离”的勇气。复盘后主动放下一些包袱,或许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这样的调整也不失为是一种睿智。
双节长假,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江苏许多地方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仍在抓紧推进中。从常州的奔牛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的工地,到国电投滨海电厂500千伏输电线路送出工程的施工点……即便是在国庆假期,不少地方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复盘”思维下,各地都在与时间赛跑。
过了中秋就是年。有了这些谚语的提醒,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时间。不妨,举头望明月,低头忙赶路。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尔东(陈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