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WTT中国大满贯女单1/4决赛落幕,代表中国澳门参赛的朱雨玲以2-4不敌陈幸同,止步八强。赛场终局哨响后,朱雨玲径直走向观众席,对着邱贻可喊出的那声“师傅”,让这位教练瞬间热泪盈眶。这温情一幕,远比4-2的比分更动人,也揭开了中国乒乓“传帮带”精神的生动密码。
朱雨玲与邱贻可的师徒缘分,始于四川省队的朝夕相伴。15岁时天赋初显的朱雨玲被邱贻可发掘,从省队到国家队,师徒二人共同走过技术打磨与心智成长的关键历程。邱贻可不仅雕琢出她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标志性打法,更在2018年她因伊藤美诚崛起陷入低谷时,深夜陪伴分析录像、量身设计反手快撕战术,助其重夺世乒赛冠军。这份亦师亦友的羁绊,支撑着朱雨玲在学术转型期(身兼博士与大学副教授)仍保持竞技状态,复出后一年内从零积分飙升至世界第7。
这场对决因“双博大战”的标签更显特别——成都体育学院博士陈幸同与朱雨玲的交锋,既是技术较量,也是意志比拼。65分钟的鏖战中,陈幸同多次上演绝境逆转:第二局17-15挽救6个局点,第四局12-10从8-10落后连追4分,第五局14-12关键分绝杀,全场共挽救9个局点。“赢在体力上,多坚持一秒钟就是胜利”,赛后陈幸同的感慨,恰是邱贻可执教风格的缩影——既重技术打磨,更强心理锻造。
胜负之外,师徒重逢的温情最戳人心。尽管朱雨玲赛场身份已变,但一声“师傅”承载的感恩与牵挂从未褪色。邱贻可的热泪,是对弟子复出后坚韧表现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乒乓传承体系的动容。正如李隼教练所言:“与其说我教出了大满贯,不如说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太多”,这种超越师徒的相互成就,正是国乒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
“当球拍握在手里,我就是幸福的。”朱雨玲的话道尽初心。这场比赛终会被新的赛果覆盖,但那声“师傅”里的情谊、“双博对决”中的坚韧、传承背后的温度,早已成为中国乒乓最珍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