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从7只增至7000余只 “活化石”朱鹮为何还要“一级保护”?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戴云
“在中国文化中,朱鹮和柿子树都象征着好运和繁荣,所以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的美妙景象,对看到这一景象的人来说,也是吉祥的征兆。”
这是2024年12月7日,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平台转发视频时留下的评语。而这段“中国山水画”般的视频,正拍摄于陕西汉中。
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向世界推介朱鹮。资料图
朱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2025年,朱鹮重新发现44周年。我国的朱鹮数量已从1981年的7只增至7000余只。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不少网友提出疑问,既然朱鹮数量恢复如此快,为何还需要“一级保护”?
保护朱鹮,有何意义?保护方向,又是什么?日前,封面新闻记者前往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采访。
疑问一:
朱鹮为何珍贵?
朱鹮,属鹈形目鹮科鸟类,俗称朱鹭、红鹤,中等体型涉禽。其生存历史长达6000多万年,是鸟类中的“活化石”,有着“东方宝石”“吉祥鸟”之美誉。
有着6000多万年历史的朱鹮,被誉为“吉祥鸟”。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牛克胜告诉记者,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广大河湖区域。上世纪,由于森林砍伐、环境污染、湿地破坏、战争及捕猎等因素,朱鹮数量急剧减少,野生种群一度销声匿迹。
“正当人们认为朱鹮已经灭绝时,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研究员等人组成的考察队历经3年、行程5万公里、走遍13个省份,终于在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姚家沟找到了世界上最后7只朱鹮。该群体由2对成鸟、3只幼鸟组成。”牛克胜说,这7只朱鹮成了拯救该物种的唯一希望,今年则是这一物种被重新发现的第44年。
朱鹮为何珍贵?在陕西汉中朱鹮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王超看来,除了历史久、数量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是旗舰物种。
疑问二:
我国有多少朱鹮?
“全球朱鹮的种群数量已突破1万只。在国内,种群已分布到十几个省份。”牛克胜透露,有野化放归的,也有人工繁育的,还有动物园等。
2025年3月,国家林草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朱鹮已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至7000余只。
我国的朱鹮数量已从1981年的7只增至7000余只。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摄
王超表示,经过40多年保护,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已从最初的发现地洋县扩散到汉中市全境。
他进一步透露,向东,陕西安康、商洛、湖北十堰;向南,四川广元、巴中;向西,甘肃陇南地区;向北,陕西宝鸡都有野生朱鹮分布。
而在牛克胜看来,朱鹮的分布范围持续扩大,主要表现为“五个扩展”。第一,由秦岭深处向丘陵平川区域扩展。第二,由洋县一隅向秦巴全域扩展。第三,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扩展。第四,由陕西向全国扩展。第五,由中国向东亚扩展。
他表示,朱鹮深受日韩等国人民喜爱,从1985年朱鹮“华华”出使日本以来,我国已累计向日韩输出朱鹮种源14只,朱鹮在日韩逐步繁衍,目前数量已达1000只以上。
疑问三:
种群数量增长如何?
王超以洋县举例说,朱鹮的种群数量在增加,但栖息地、觅食地相对并没有增加。“所以,存在一个环境容纳量的问题。”
他认为,通过科学手段的监测分析,当地的朱鹮数量不会以六千、七千、八千的速度大幅度往上涨,因为有个“饱和”的问题。“饱和”之后,就会迫使朱鹮向外扩散。
但他认为,扩散,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朱鹮保护的重要目的,除了种群的复壮,还有分布范围的扩大。”
疑问四:
为何要“一级保护”?
王超表示,朱鹮最早的主要保护目的是摆脱濒危。“不能说现在已经不濒危了,只能说基本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
他认为,朱鹮受其生存环境和自身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其保护依然充满挑战。今后的工作目标,是尽全力让朱鹮重现历史分布地。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除了“持续保护野生种群”“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国际交流合作”,还有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野化放归。
记者注意到,朱鹮已被列入《“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48个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的12种旗舰种之一,同时也是15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化放归关键种之一。
朱鹮。周勇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保护司组织编制的《“十四五”朱鹮保护恢复专项规划》《全国朱鹮保护行动方案(2022—2035)》,也明确指出——全面开展朱鹮野化放归,在不同地理区重建自然种群。
“一方面继续做好保护,同时培育优质种源,为朱鹮的再引入提供优质种源;另一方面,在适合朱鹮生存的地区开展野化放归,扩大它的历史分布。”王超说。
记者了解到,2024年,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已依托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便是“放归”。
疑问五:
野外朱鹮如何监测?
“朱鹮幼鸟环志,是对朱鹮开展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朱鹮种群监测和扩散规律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王超表示,通过为朱鹮幼鸟佩戴环志,科研人员能够长期监测个体的生存状况、繁殖行为、寿命等信息,进而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他同时表示,通过环志,还可以研究朱鹮个体的活动规律和扩散机制,了解不同地区朱鹮种群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记者了解到,自1987年开展朱鹮环志以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累计为朱鹮等6000余只鸟佩戴环志。
此外,通过给朱鹮佩戴“卫星定位设备”,可以研究它们的活动轨迹。王超补充说,比如它在哪里觅食,在哪里夜宿,在哪里繁殖,以及飞行速度、高度、范围等。
近年来,摄像监测手段也不断完善。比如,通过影像识别系统可以统计数量,但由于无法做到个体识别,已开始尝试“声纹识别”。王超透露,目前,正与北京林业大学展开这方面的合作。
疑问六:
为何建设朱鹮基因资源库?
朱鹮的全球种群数量已突破万只,但它们几乎都与44年发现的7只朱鹮有渊源。
牛克胜说,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是保存和保护野生动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帮助了解遗传多样性、适应性、进化史等,还能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支持。“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2023年,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始筹建朱鹮基因资源库,结合环志、救护等工作采集羽髓、血液等组织样本,经处理后长期保存,以供后续研究。
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样本千余份,并将继续开展样本采集。据了解,未来将以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为平台,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对样本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朱鹮的分布、种群、遗传特征,以及受威胁程度等,为制定、调整综合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疑问七:
朱鹮因何成为旗舰物种?
旗舰物种作为野生动物中的关键成员,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家林草局整合设立了大熊猫、亚洲象、穿山甲、麋鹿、朱鹮等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强化科学研究、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野外回归)、科普宣传和国际合作等,努力破解科研难题和保护瓶颈。
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中,朱鹮已被列入48个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的12种旗舰种之一。
什么是旗舰物种?学术领域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因生态价值或社会关注度被选为地区生态保护象征的物种,其保护行动可带动公众参与及资金投入,进而维护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
王超认为,旗舰物种具有“伞护效应”,能促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比如通过保护朱鹮,其栖息地内的一些其他物种也得到保护。他举例说,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彩鹮等珍稀水禽,已出现在朱鹮分布区。记者也注意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使884种植物、397种脊椎动物受益。
牛克胜认为,朱鹮不仅是旗舰物种,也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还是生态文化传播的使者。除了带来生态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如生态环境变好之后,当地的有机产业也发展起来。”
他认为,“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不仅是我国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也为世界濒危物种拯救提供了“中国方案”。
背景:
朱鹮数量之变
1963年,苏联境内最后一只朱鹮在哈桑湖灭绝。
1979年,朝鲜半岛的朱鹮在板门店销声匿迹。
1981年,日本将境内最后5只野生朱鹮捕获,进行人工饲养繁殖,野生朱鹮在日本宣布灭绝。
1981年5月23日,陕西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
1990年,在洋县设立陕西朱鹮抢救繁育中心。
2004年,我国首次在洋县华阳镇开展人工饲养朱鹮野外放飞。
2005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首次在宁陕开展异地朱鹮野外放飞。
2023年,全球朱鹮种群数量达1.1万只。
2025年3月,国家林草局透露,我国的朱鹮由7只增至700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