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这些经典章节,大伙也都不陌生。可书里“荣宁二府”的原型,就是现实中因雍正朝抄家而败落的江宁织造曹家。这背后,比小说里写的还复杂,可大有文章可挖。
1727年,雍正登基已有五年,南京城突然出了件大事。江宁织造曹府的大门,被黄绫封条封得死死的。御史捧着圣旨,站在府门前宣读,命曹頫接旨听审。
这曹家,可是康熙朝的红人,江宁织造这差事握了六十多年,怎么到了雍正朝,就落得抄家的下场呢?
曹家的发迹,得从曹寅说起。他的祖父曹振彦,是清朝入关前的包衣(即皇室家奴),后来因军功逐步脱离奴籍,成为朝廷官员。到了曹寅这代,因为文采出众、办事妥帖,被康熙看中,从銮仪卫侍卫一步步升到江宁织造。
这江宁织造,表面上是掌管江南丝织业、给宫廷供应绸缎的官职,实际上是康熙安插在江南的特派员——皇帝南巡时负责接驾安排,平时还要暗中打探江南的赋税、民情,甚至监视地方官员动向,直接向康熙汇报。
康熙对曹家的信任,可不是一般的深。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都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每次接驾,曹家都得花大价钱筹备——光是绣龙描凤的纱帐、陈设的古玩字画,一次就得花上万两银子。曹寅也没辜负这份信任,不仅能陪着康熙吟诗作对,还把江南的大小事务打理得清清楚楚,康熙在奏折里也不少夸他。
可到了曹寅儿子曹颙、继子曹頫这一代,情况就急转直下了。曹寅任江宁织造时,为了接驾和打点官场,已经欠下不少银两。康熙虽然知道亏空情况,也多次帮曹家找补,比如让曹寅兼管两淮盐政,想让他靠盐税填补亏空,可曹寅去世时,亏空仍有几十万两。曹頫是临时过继来接任的,既缺乏经验,又没能堵住亏空的口子,接任没几年还病逝了。
真正让曹家栽跟头的,是曹頫自身的失职和经济问题。曹頫接任后,不仅没还清旧债,还因管理不善,导致江宁织造局的绸缎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出现送给宫廷的缎匹短缺、质量不符的情况,这在对宫廷供应要求极严的雍正朝,是严重的失职。
曹頫还犯了骚扰驿站的过错——1726年,曹頫奉命押送绸缎进京,途中违规使用驿站的马匹和物资,被山东巡抚塞楞额弹劾。更严重的是,经查实,曹頫还存在挪用织造局官银、私自放贷的行为,把朝廷的公款当成了自家的。
这些问题,正好撞在了雍正的枪口上。雍正登基后,深知康熙晚年留下的弊端——官员亏空公款、贪腐成风,不少人还借着九子夺嫡结党营私。雍正要想稳固皇权、推行新政,就必须从清查亏空、严惩贪腐入手。曹家作为康熙朝的老臣,不仅亏空巨大,还存在失职、挪用公款的行为,自然成了雍正杀鸡儆猴的典型。
1727年,雍正下旨,命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府,清点财产,追讨亏空。说真的,现实里曹家被抄的场面,比《红楼梦》里写的“查抄宁国府”还让人觉得凄凉。曹家库房里堆的根本不是啥金银珠宝,全是一摞摞的当票、欠条,一看就知道早把家当拿去典当填窟窿了。曹頫夫人的首饰盒早就空了,为了补亏空,连自己陪嫁的金镯子都给当了。府里的仆人也大多走光了,就剩下几个老家人守着空荡荡的宅子,看着特别冷清。
曹頫被押解到京城后,雍正没杀他,只是把他的官给革了,让他在京城里闭门思过,还限他在规定时间内把亏空补上。可曹頫在京城待了好几年,亏空始终没补上,最后雍正没办法,把他流放到了黑龙江。
那时候他儿子曹雪芹才十多岁,跟着家人从南京搬到北京。一开始住在崇文门外,后来又搬到香山脚下,日子过得特别难,只能靠变卖家里剩下的旧东西,还有亲戚接济着过活。
就是这段从富贵人家一下子跌到穷苦日子的经历,让曹雪芹对封建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有了特别深的体会。后来他写《红楼梦》,里面“甄士隐家道中落”“贾府被抄”的情节,都能看出曹家当年经历的影子。
不过雍正也不是完全铁石心肠。乾隆登基后,为了缓和跟康熙老臣后代的关系,下旨减免了曹家还没补上的亏空,还恢复了部分曹家子孙的旗籍。这就能看出来,雍正处理曹家,更多是为了整顿官场风气,不是因为个人恩怨,所以还特意给曹家留了一线生机。
其实雍正抄曹家,表面上是追讨亏空、严惩办事不力的人,本质上是新皇帝推行新政策、树立自己权威的手段。曹家会败落,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管理不好,还贪占公款;另一方面也是赶上了政策变化——康熙那时候对官员比较宽容,到了雍正朝就变得严格起来,曹家刚好撞在了枪口上。
咱们读《红楼梦》的时候,会为“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叹息。可回到真实的历史里,曹家的故事更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和无奈,也照出了权力变动的时候,普通人的命运有多脆弱,根本由不得自己。
而曹雪芹能把自家的悲剧写成流传到现在的经典,大概就是在这场家族兴衰里,想通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