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球迷们讨论中国足球的积弊时,圈子文化的侵蚀往往被淹没在技战术、足球体系等显性问题的声浪中。
这种以人情为纽带、以利益为内核的封闭生态,从根基上污染了足球发展所需的健康土壤,其危害远超球迷表面看到的乱象!
01.
圈子壁垒
堵塞人才上升
足球圈,师徒制和地域帮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青训选材时,教练更愿招自己人的弟子,而非真正有潜力的陌生孩子。
职业队更衣室里,同籍贯、同青训出身的球员形成小团体,外来者难以融入。甚至教练选聘,也看其具有怎样的人脉,而非作为教练的个人能力。
某俱乐部选拔主教练,一位履历亮眼的外国教练最终输给了在圈内深耕多年的本土教练。这种圈子壁垒,曾令多少有天赋却无门路的球员折戟沉沙。
当一位满怀希望的16岁少年,因不属于教练的体系而被梯队淘汰,当曾经的最佳球员却因不被核心圈子接纳而无缘国字号。
中国足球的世界里,基本的唯才是举原则早已不知在何处。李铁案让球迷们看到:原来能否进入国家队,真的不是完全看个人水平高低!
02.
利益交换
污染行业生态
圈子的本质是利益共同体。
转会市场上,阴阳合同和返点操作早已形成默契。
裁判执法时,对某关系不错的圈内人执教的球队难免手下留情。甚至青少年比赛的胜负,都可能因人情往来被提前预定。
这种暗箱操作,在中国足球形成了恶性循环。
投资者依靠熟人试图进入足球获取政策倾斜,始终不愿投入青训。老资历球员上位后疏于维持状态,球队年龄偏大战绩糟糕。管理者长袖善舞漠视行业规则,最终俱乐部一盘散沙告别足坛。
当足球变成熟人游戏,公平对决的竞技赛场也就变成了利益交换的舞台,导致可怕的劣币驱逐良币。
03.
排异思维
拒绝外部革新
圈子文化,天然排斥外来者和新事物。
昔日,有欧洲教练想带来先进青训理念,却被不符合国情的话术挡在门外。一退役球员带着海外经验回国,却被认为不是我们这的而无奈出走。
这种排异思维,让中国足球逐渐成了封闭的孤岛。
当隔壁的球员批量登陆欧洲联赛,殊不知这是多年来一直坚定自己应走的本土发展路线,并聘请欧洲著名青训顾问指导改善,才得以有涌现一批批留洋球员的成果。
同样是三十多年过去,这边还是会时不时争论,究竟是外国教练还是本土教练更适合中国球员,在无效的重复中逐渐掉队……
打破圈子文化,并不是否定正常的人情往来,而是应建立足球高于关系的行业共识,让本该得到更好发展的中国足球回到它应走的正轨之上,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
每当国家队比赛之际,就会想起一句适用于中国足球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平时踢着各家联赛的球员,是骡是马拉出来溜溜便知,在国家队比赛中一决雌雄。
当西班牙队登顶世界排名第一,阿根廷队让出霸主宝座,中国男足仍稳居世界第94位与亚洲第14位。这种稳定的背后,是中国足球已难以掩盖亟需解决的深层次危机!
当选材标准公开透明,当人才晋升更看实力,当违规操作能被及时问责,中国足球的发展才能真正放开手脚,拥抱广阔的天地。
毕竟,人们看足球看的是赛场上的正面较量,而非他人在场外的那些人情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