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不仅是有福之地,更是梦想孵化器。第十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举办期间,举办了“星光筑梦 影动青春”海峡两岸(福州)青年电影人交流活动。活动进行了两岸(福州)AI短片大赛成果展示及荣誉颁发,还开展台湾电影项目推介,为两岸电影合作搭建重要平台。两岸电影人正携手将镜头对准共同的文化血脉,用光影书写超越海峡的动人故事。
电影共鸣
跨越海峡的情感对话
距离台湾知名制片人、导演安景鸿上一次来福州,已有十年之久。安景鸿导演的《突破三千米的泳气》在本届电影节上完成了大陆首映。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前游泳教练和一位视力逐渐退化至全盲的女孩相互帮助、共同挑战泳渡日月潭的故事。
影片在福州展映后,打动了无数当地观众。安景鸿认为,尽管这是一个台湾视障朋友的故事,但两岸观众对亲情、对奋斗精神的共鸣是相通的。电影中呈现的日月潭、阿里山等台湾地标,也成为连接两岸情感的桥梁。
另一位参展的台湾导演王毓琦今年46岁,她带来的电影《小子》巧妙融合现实与虚拟元素。这部作品在台湾被誉为“周末带娃神器”,引导孩子们放下手机学习武术。
王毓琦说,她尝试用科幻题材融合中国道家文化,探索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东方美学。这种文化根源上的契合,为两岸电影合作提供了深厚基础。
福州印象
从古厝鱼丸到创作灵感
两位导演对福州的印象尤为深刻。安景鸿对福州鱼丸和拌面赞不绝口,“我特别喜欢吃,尤其是加一点黑醋、葱花的拌面,简单好吃、经济实惠。”在他看来,饮食文化是电影中表达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
王毓琦则是第一次来到福州,她对这座城市的古厝、老街巷情有独钟。“我想要夜里再去走一次三坊七巷,月光洒下来会很有味道。”她兴奋地表示。
25日晚,两位导演还参加了闽江夜游活动。王毓琦说:“穿过闽江,微风吹拂很惬意。闽江夜色很美,很想下次再来。”
这座城市也为她提供了创作灵感。她设想将三坊七巷作为未来科幻电影的取景地,“科学基地就建在古色古香的街道底下,鱼丸店可能就是科幻公司的伪装入口”。
王毓琦还提到,福州与台湾相似的气候、语言和饮食让她感到亲切自然,很快就适应了。
产业合作
从影像交流到深度融合
本届电影节为两岸电影产业合作提供了实质性的平台。在24日的签约仪式上,包括《突破三千米的泳气》在内的多个两岸合作电影项目正式签约。
安景鸿表示,希望在两年后带着成品回到福州,展现两岸合作拍摄的成果。“从福州开始,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绽放出去,很有意义”。
对于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两位导演都表现出积极态度。安景鸿说,电影是连接两岸观众的重要媒介;王毓琦则为年轻电影人提出了建议:拥抱AI技术,多拍多练积累经验。
电影节期间,多部影片在福州多地举办映后见面会,主创团队与观众面对面分享创作思路,展望电影未来。这种互动不仅增进了解,也为两岸电影产业协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记者 潘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