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旱地冰壶项目在广州顺利完赛。在赛事竞委会的统筹下,各方运行保障团队秉承“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为赛事提供了全方位、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保障,赢得了各个代表队的广泛赞誉。
“提前介入、按需服务”
运动员无忧入住、无碍出行
记者了解到,赛事期间,整个保障工作以“提前介入、按需服务”为原则,通过创新管理和协同联动,在住宿、交通等关键环节成效显著。
接待处提前谋划,精准对接运动员需求,协助酒店共改造52间轮椅无障碍房和61间听力无障碍房,切实满足不同残疾类别运动员的特殊需求。
江苏代表队运动员蔡宏燕对酒店服务非常满意,“我们推轮椅不是很方便,每次都有志愿者主动过来帮忙推,住宿的房间设施也很好,无论走到哪都有无障碍通道,从酒店到场馆的无障碍设施都非常不错。”
接待处还与竞赛处紧密沟通,多次核对航班信息与接车需求,及时与抵离服务处、交通服务中心同步数据,实现接送的无缝衔接。
在运动队报到当天,接待处协调出动160人次、20批次服务保障26支队伍,覆盖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和广州白云站等多个枢纽,整体接站工作有条不紊。
针对赛事期间车辆众多、场馆下车点空间有限的挑战,服务团队还创新实施“车编号、人对应”管理模式,为每辆车编号并与队伍人员匹配,极大提高了调度效率和运行秩序,确保运动员与技术官员从酒店至比赛场馆的通勤顺畅无阻。“交通接驳的保障很到位,赛前赛后都是循环发车,让我们不必在户外久等。”四川代表队运动员谭松瑞点赞道。
打造“零障碍”场馆
提供“硬核”辅具维修
今年3月,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顺利完成竣工联合验收,改造总面积达26682平方米,涵盖外立面修缮、赛事功能用房及运动员宿舍改造、电梯更换、用电增容、园区景观提升等多方面内容。今年8月,该中心荣获无障碍环境最高三星级认证证书,成为全国体育场馆改造项目中首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在场馆内,无障碍环境提升是本次改造的一大亮点:硬件设施方面,随处可见升级后的无障碍扶手,遍布运动员更衣室卫浴设施、观众区无障碍厕位及轮椅座席等区域;电梯配备低位脚踢开门功能、低位按钮与扶手,极大方便了重度轮椅使用者自主通行。
香港代表队领队卢俊贤说:“我感觉场地设施和服务保障都呈现出国际化水准,从酒店的住宿安排到现场的各类设施,无不体现着人性化的细致关怀,为轮椅运动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赛事期间,一支由5名专业维修技师组成的辅具保障服务团队为运动员提供全程辅助器具维修服务。截至9月22日,已完成约50例应急维修服务。“只要不是太严重的问题,几分钟就能修好。”拥有22年从业经验的辅具维修管理人员王楷鹏说,运动员可在此享受轮椅、假肢、矫形器的检查、保养与应急维修,也可申请临时借用辅具或更换助听器电池等服务,基本实现“10分钟内响应,一站式解决”。
24小时全时段医疗保障
志愿者热心站岗服务
“我们采用‘院馆对接’‘一场馆一医院’‘一酒店一医院’的医疗保障模式,组建医疗卫生处,在赛场内设置4个医疗站点,每个点位配备2医2护2担架1司机1辆救护车全程驻点,2家接待酒店各设置1个医疗点位,24小时全时段保障。”白云区卫生健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9月15日至22日,该局累计投入医疗保障人员276人次,救护车28辆次,医疗保障团队共接诊29人,其中运动员20人,均为轻症。累计投入公共卫生保障人员57人次,对场馆和接待酒店的空气、供水进行抽样检测,达标率100%,为赛事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坚实、更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志愿者团队是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200多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小海豚”志愿者,在竞赛场馆、交通枢纽和接待酒店提供热情服务。
电力保障“零故障”
气象服务“有求必应”
“我们安排9组人员在供电线路沿线开关房及电缆走廊进行值守及不间断的动态巡视,2组用电检查人员每天赛前对赛事用电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协助参与临电接入工作,现场还安排了2组应急发电车人员就近备勤,随时准备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南方电网广东广州白云供电局城北供电所运行维护二班班长容振鹏告诉记者。
据了解,白云供电局在赛事期间遵循“无死角排查,精细准保供”的方针,与街道、医院、派出所、施工单位建立联动,实时互通信息,精确掌握需求。同时,在关键区域安装摄像头和外破监测装置,结合“人防”与“技防”提升可靠性,确保赛事期间供电“零故障”。
“每天早上7点,我们都会准时收到包含气温、湿度、风力等关键信息的气象短信,这些数据能帮我们提前调整训练和比赛安排。”广东一队领队欧阳俊涛说道。
残特奥会旱地冰壶赛事技术代表史春燕告诉记者:“这次项目已经达到了国际的标准(包括无障碍设施),各参赛队伍极其满意。整个保障非常顺畅,不论是交通、住宿,还是赛制、训练,都是达到了一流的标准。”
文、图|记者 柳卓楠 徐炜伦 通讯员 肖惠津 党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