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这次九三阅兵之后,全球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但是印度似乎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在幻想着印度赶超中国。
甚至还有印度人在网络上提问,为什么中国害怕印度?更怕印度军队?毫无疑问,这个问题还遭到了外国网友们的嘲笑和吐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印度是以什么心理提出的这个问题?
自己铸就的“ 信息茧房”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印度网友提的这个问题迅速在国际互联网上发酵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笑柄,真是不知道印度人是怎么想的?也可以看出来他们国家民众的迷之自信。
印度社会的过度自信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但这是有原因的,它是在“信息茧房”里培养出来的,印度媒体在这里边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些媒体很擅长将新闻进行“戏剧化”处理,把每一次武器采购或航天发射都包装成举国欢庆的“高光时刻”,但是对国家存在的问题,像军队事故率或普遍的贫困问题就被巧妙地淡化处理,说白了就是报喜不报忧,忽视了根本问题所在。
这让民众们对自己国家戴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他们都认为自己国家很强大,同时他们也热衷于选择性地接受并传播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排名,他们会津津乐道于“全球火力”这类将印度排在世界第4的榜单,因为这个排名侧重于人员和装备总数这些纸面数据。
他们也会吹捧世界现代军用飞机名录将印度空军列为世界第3,理由是因为机型种类繁多,但这些排名的评估标准,却忽略了战备完好率、技术水平、后勤保障等更为关键的质量指标,说白了就是只看书面数据,不考虑实际,这也进一步固化了他们的自我认知。
更有趣的是他们还懂得自我保护,当印度遭到外界的批评和嘲讽的时候,非但不能打破他们的认知,反而常常被他们解读为是外界的“嫉妒”或“蓄意打压”,所以当他们真诚地发问,他们这么强大,为何别人却不怕他们时,这并不是挑衅,而是在他们真是这么想的。
只会“纸上谈兵”
他们对军事认知也有很大的错误,他们觉得武器数量多,名气也大,就相当于真实的战斗能力,这也是中印两国军工体系本质上的巨差,印度国防体系的军工装备基本都是从全球买回来的,但是这种模式不仅成本高昂、维护困难,核心技术和后勤保障上也完全受制于人。
相比之下,中国早已拥有全部武器的产业链,从完全自主研发的东风系列导弹,到已经规模化列装的歼-20隐形战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根基是建立在自主可控的强大工业基础之上,“采购者”与“制造者”的身份差异决定了两国军事发展的不同轨迹。
印度引以为傲的布拉莫斯导弹,发动机和关键技术需要依赖俄罗斯,而中国的同类产品不仅完全国产,甚至已经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印度军队庞大的装备库存存在着“空心化”的风险。
例如在空军技术装备上,印度已经落后于中国,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一武器平台的对决,当中国海军的3艘航母编队具备稳定的远洋作战能力,能够深入印度洋活动时,印度海军的作战范围仍主要局限于近海。
当中国的火箭炮数量达到印度的10倍时,这种差距体现的就不仅是火力密度,更是背后侦察、指挥、后勤一体化的作战体系优势。
在经济领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外界和印度自身都高度关注他们的经济增长率,但往往低估了那些阻碍将经济增量有效转化为综合国力的巨大“内部损耗”,我们必须承认印度经济的巨大潜力,因为庞大的人口红利和高速的增长。
但是在绝对的规模差距面前,可以看出来印度的人口红利是没有用的,在这么大的差距面前,印度需要维持极高的增长率很多年,才有可能谈及改变格局,更何况,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有很多,落后的基础设施、系统性的腐败以及种姓制度等问题都在限制印度的发展。
中国害怕印度?
最突出的就是粮食问题,作为一个粮食出口大国,国内却仍有大量人口面临饥饿的困扰,这说明了国家有能力创造财富,却无力把财富高效地分配和转化,这导致了国富与民强之间的严重脱节,贫富差距太大。
所以国家的认知失调还会反应在外交上,印度对华关系上,这种“两面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印度和中国商讨合作,摆出缓和姿态的同时,又会在边境地区采取单方面行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试图制造既成事实。
这种矛盾行为正是因为印度“实力自信”与“现实焦虑”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也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中国对印度的“担忧”,或许并不是对印度军事力量的“恐惧”,而是对印度基于错误认知而产生的“不可预测性”的高度警惕。
一个过高估计自身实力且行为冲动的邻国,对地区稳定构成的潜在风险,远比一个理性而强大的对手要大得多。
当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不是源自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而是被自己国家的“信息茧房”所构成,他们的外交行为就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和摇摆不定,这也是为什么印度难以赢得真正的国际尊重和战略信任的原因。
所以真正的国家崛起,从来不是靠嘴上说的,而是在于做了什么,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通过追问别人为什么怕你来证明的,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成就,让全世界都没有办法忽视你的存在,更不敢轻易对你产生任何轻视,就像这次中国的九三阅兵一样。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