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阅兵日益临近,全球舆论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已有多位国际领导人确认将亲临现场。然而,在众多消息中,印度总理莫迪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态度却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两人都将在近期前往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距离北京仅一步之遥,但却并未选择“顺道”出席这场隆重的阅兵仪式。此举不仅是简单的行程安排,而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两国在当前国际格局下的外交抉择与战略考量。
莫迪的外交路线一向以平衡为核心,他擅长在中、美、俄等大国之间寻找空间,最大化印度的国家利益。学者们常将其称为“小聪明外交”,因为莫迪政府的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灵活和算计。一方面,印度积极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期望借助美国的力量提升自身在亚太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当美国政策触及印度核心利益时,莫迪从不退让。此前,美国因印度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而扬言征收高额关税,最高可达50%。面对压力,印度非但没有屈服,还以暂停采购美国反潜机作为回应,释放出不容忽视的信号。
近期俄罗斯邀请莫迪参加5月9日胜利日阅兵,但他迟迟未作出明确回应,这种拖延本身就说明问题。他未前往北京阅兵的原因并非单一,经济压力无疑是关键因素。印度经济正面临多重困境,既依赖中国的稀土资源,在贸易谈判中处于被动,又受制于美国的高关税,纺织、珠宝、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受到重创。莫迪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找微妙平衡,但印度的国力与雄心并不完全匹配,导致其外交策略时常显得摇摆不定、缺乏连贯性。与此同时,印度还在积极谋求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地位,挑选合作伙伴时更为功利,凡是能提供资源、在地缘上制衡中国、或与印度侨民有深厚联系的国家,都会成为优先选项。
相比之下,埃尔多安的外交风格则展现出另一种“走钢丝”的平衡感。自其上台以来,土耳其与西方关系几经起伏。最初,双方在反恐、叙利亚问题上有过紧密合作,但随着土耳其购买俄制S-400防空系统、以及在叙利亚立场上与美国存在明显分歧,关系逐渐趋于紧张。埃尔多安一方面力求扩大土耳其的地区影响力,在中东事务中发挥更大话语权;另一方面,他强调伊斯兰文化的凝聚力,积极推动与伊斯兰世界的合作与联系。
在对待欧洲国家时,埃尔多安采取了“亦敌亦友”的策略。土耳其曾多次表达加入欧盟的愿望,但在移民、难民问题上又不惜与欧盟国家发生摩擦。作为北约成员国和欧盟申请国,土耳其在外交选择上受到双重制约,这使其在处理中俄关系时更加谨慎。事实上,埃尔多安调整外交重心,并非彻底“东移”,而是对过去单边亲西方政策的一种修正。其核心目标依然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确保土耳其在中东和更广阔地区拥有话语权。
在经济层面,土耳其与欧盟的联系尤为紧密。欧盟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方,超过六成的对外贸易与欧洲有关,这种高度依赖使土耳其难以完全疏远西方。埃尔多安自己也曾指出,土耳其对外贸易的核心并非海湾国家,而是欧洲,这种经济现实为其外交设定了界限。
在印度庆祝独立75周年之际,莫迪许下宏愿:未来25年让印度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但如果贸然出席北京阅兵,将被西方解读为“倒向中国”,这与印度谋求平衡的战略不符。同样,埃尔多安若过于靠拢中俄,也会触碰西方利益的敏感神经。
地缘政治中,没有无缘无故的缺席。莫迪与埃尔多安的选择,正是当今中间力量国家在大国博弈下的缩影。他们试图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这一切也预示着未来国际秩序将走向更加多极化和错综复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