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地时间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首尔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时,罕见地直接谈及俄乌问题。他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必须会面,如果不举行会晤,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同时他坦言,自己将在未来一两周观察事态发展后再决定是否介入,并直言俄乌冲突的解决难度远超预期。这番话背后透露出特朗普在调停俄乌冲突上的焦虑,也揭示出现实远比外交峰会的理想化方案复杂得多。
在阿拉斯加峰会和美乌欧峰会之后,特朗普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战场和谈判桌之间的落差巨大。尽管峰会释放了加速和谈的重要信号,但俄乌两军的搏杀反而愈演愈烈,双方都在有限窗口期内试图通过武力争取更多谈判主动权。俄军在峰会结束后迅速集结大批地面部队,对乌控地区发起猛烈攻势。8月15日前后,俄军调集十余万兵力对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发动攻击,迫使乌军第聂伯罗作战集团退守二线阵地,红军城已被纳入俄军远程火力覆盖范围。南北两线同时展开攻势,南线采取高机动性的“掏窝战术”,穿插迂回切割乌军防线;北线则采用“钝刀慢割”,通过逐步蚕食阵地、远程打击和持续骚扰,稳步推进战线。俄军还动用近600架无人机和40枚高超音速导弹,对乌克兰多地进行大规模空袭,其中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关键设施部分受损。这次攻势显示出俄军在南北战线的作战能力与协调水平,同时也让谈判桌上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乌军面对俄军的猛烈攻势并未被动应对,而是采取多元化战术反制。正面战场上,乌军竭力抵抗,但同时开展跨境袭扰、能源管线打击以及无人机集群蜂群式攻击,对俄军火力网形成严峻挑战。乌军还部署机器人部队、无人战车与FPV自杀式穿越机协同作战,形成立体打击网络,在兵源有限的情况下延缓俄军推进速度。与此同时,乌军深入俄境,对能源管线实施打击,切断后勤补给,形成战略威慑。这种战术显示了乌克兰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通过技术和策略弥补兵源短缺的能力,也凸显出战场对谈判的强大影响力。
在外交调停方面,特朗普表现出明显焦虑与反复。他既放出“两周内必须会晤”的强硬表态,试图迫使俄乌直接对话,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僵局。俄罗斯在阿拉斯加峰会上提出以领土为核心的和平方案,要求乌军撤出顿巴斯地区,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冻结战线”,并归还哈尔科夫与苏梅约440平方公里土地,同时提出建立中美俄三方监督框架,由中国担任安全保障国和公正仲裁方,在禁止北约驻军的前提下允许美欧提供集体防御。这一方案体现了俄方通过实控土地合法化、乌克兰经济削弱化和多边停火调停,谋求战略主导权,同时阻断北约东扩、消除西方军事威胁,试图确立以俄主导的新东欧秩序。
乌克兰方面则坚持以安全为核心的停火主张,提出五项条件:乌方必须直接参与冲突和平解决,所有议题仅与乌方讨论,筹备召开乌美俄三方会谈,必须停火并明确安全保障,若俄方不同意停火则加强制裁。泽连斯基公开表示,乌克兰已准备好采取措施实现和平,但由于俄方未展示和平意愿,乌方持审慎态度,并明确拒绝中国参与安全保障的建议,认为中国在战争中始终站在俄罗斯一边,不适合作为乌克兰安全保障角色。这导致双方在核心问题上差距明显,俄乌直接会晤短期内难以实现。
特朗普在调停俄乌冲突上经历了从理想化设想向现实施压的转变。他希望借助美国的外交和政治筹码推动谈判,但实际上缺乏足够的实质影响力。战场上俄乌两军博弈仍在继续,和平谈判被推迟,特朗普的施压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在资源、领土、主权与安全等核心利益上,各方几乎没有让步空间,这意味着未来几周甚至几个月内,冲突仍可能延续高烈度对抗,同时谈判桌上的连续博弈将不断上演。
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俄乌冲突不仅是两国战争,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节点。俄罗斯通过实控土地合法化与三方监督框架谋求战略主导权,乌克兰通过安全保障与西方制裁寻求平衡,而美国在调停中体现出外交资源有限的现实。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不仅影响战场局势,也直接关系欧洲安全架构和全球战略平衡。特朗普的反复施压暴露了美方在多方利益冲突下既想展示领导力又难以掌控局势的矛盾,未来俄乌谈判能否取得突破,将取决于双方核心利益的妥协意愿,同时也受到外部大国博弈格局的深度影响。
当前俄乌冲突仍在高强度进行,战场与谈判并行,双方在领土、安全和主权问题上差距巨大,美国总统施压受现实约束。短期内和平协议遥不可及,各方博弈将继续深化,特朗普的“两周论”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而战争与外交的连续剧仍在上演,未来局势扑朔迷离,任何轻率判断都可能导致战略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