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旋翼机是我国研制的一款轻型飞行器,因为外形独特、机动灵活,被军迷们戏称为“空中三蹦子”。它曾在2019年的阅兵式上公开亮相,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一度被特种部队选中作为试验装备,受到特战官兵的青睐。然而,如今在公众视野中几乎难觅其踪影,不少人不禁疑惑:难道这种飞行器已经被淘汰了吗?
在军迷群体里,关于特种部队的装备讨论总是热度不减,尤其是特战飞行器的选择,更是话题不断。中国军队在这方面的探索可谓丰富多样,很多看似另类的新型装备曾经一度被寄予厚望,最终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段发展历程,重点看看“猎鹰”旋翼机等特殊飞行器,为何最终没能真正进入主流。 解放军很早就认识到直升机在特种作战中的价值。设想一下,特战队员乘直升机突入敌后,犹如“天兵”降临,作战效果极其震撼。但在过去,由于我国直升机数量有限,性能也不足,再加上军费紧张,特战部队只能寻求一些替代方案。这种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超轻型飞行器便走上了舞台。 上世纪九十年代,沈阳军区特种部队甚至曾装备过由国产滑翔机改装的超轻型固定翼飞机,可搭载两人。这种飞行器翼展巨大,乍看之下酷似大型无人机,实际上只是当时条件限制下的权宜之计。随着装备水平提升,这类“简陋”的飞行器很快退出部队序列。 三十多年来,中国特种部队尝试过多种特殊飞行器:动力翼伞、动力滑翔机、三角翼、旋翼机等等。这些装备初登场时常常被媒体和爱好者誉为“特战神器”,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但结果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用不了几年就被弃用。动力翼伞就是典型例子,当年训练场景一度盛况空前,然而没多久便销声匿迹。旋翼机也面临类似命运,尽管在纸面参数上表现不错,却难以满足实战需求。 以“猎鹰”旋翼机为例,它最大起飞重量约560公斤,最高时速可达185公里,航程接近600公里,续航可维持5小时,能够搭载两到三名士兵。从数据上看,似乎是轻巧灵活的理想装备。但在实际作战环境中,其缺点非常突出:半开放式结构使乘员毫无防护力,面对敌方火力几乎是“活靶子”;航程和载重也限制了远距离作战;搭载武器有限,火力支援作用微乎其微。相比之下,直升机在火力、保护性和多任务能力方面全面领先。 更关键的是,旋翼机的飞行安全性远不如外界想象。虽然有人称其在失去动力时能依靠自转安全降落,但实际事故率极高,比直升机要危险得多。美国相关安全机构也指出,旋翼机操控笨拙,对风向和重量异常敏感,经常因操控不当发生事故。此外,它只能低空飞行,极易撞山或触电线,安全隐患巨大。 反观直升机的发展,差距就显而易见。比如直-11WB,基于AC-311平台改进而来,能执行侦察、攻击、反恐等多任务,可挂载机枪、火箭乃至反坦克导弹,实战能力远超旋翼机。而直-20更是重大突破,采用国产大功率发动机和五桨叶设计,适应高原和复杂环境,还能执行运输、救援、反潜等多种任务,是真正的多面手。 至于一些所谓“旋翼机挂导弹”的照片,其实只是厂家的宣传噱头,挂载的不过是模型,根本没有实战意义。说到底,这些超轻型飞行器虽曾在特定时期弥补过装备缺口,但其天然局限性决定了它们只能是过渡产品。随着现代化直升机的不断发展,中国特战部队未来必然依赖直升机作为空中投送与火力支援的核心力量。 可以预见,在不断推进的军队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的直升机装备将愈发先进,真正成为特种作战的坚实保障。而“猎鹰”旋翼机这样的飞行器,注定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