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源自特定产区,历经千年验证——道地药材是衡量中药材品质与疗效的核心标准之一。目前,湖南道地药材正从传统的种植模式向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科技化转型。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湖南道地药材创新发展”话题进行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
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湖南道地药材的创新发展,是一条融合了传承与创新、科技与生态、产业与富民的道路。它既让传统的道地药材焕发新生,又通过标准化、科技化和融合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探索区域品种化可行路径
湘莲、百合、玉竹、枳壳(实)、杜仲、黄精、茯苓、山银花、博落回,这九味药材被称为“湘九味”,它们均是湖南省境内种植的优质且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道地药材或特色药材,也是湖南品牌药材的通称。2014年11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培育“9个‘湘九味’标志性品牌药材”。
省政协委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药资源与中兽药创制国家地方联合中心主任曾建国认为,目前,将行政区域内丰富且优质的道地与特色中药资源培育成有市场声誉的区域品牌已是中药材生产与发展的行业共识。湖南省应继续以“湘九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持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金字塔形品牌体系,以品牌赋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的质量是品牌的内核,而中药材质量的源头在于种业。”曾建国说,湖南省应结合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契机,谋划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系统科学地阐释道地药材优质优效的形成机制。建议探索道地药材区域品种化的可行路径,通过DUS测试将道地药材置于现代品种保护制度下,建立基因型与化学图谱质量标准,从而将道地药材这一中医药瑰宝在创新中传承好、发展好。
构筑三维突破体系
湖南道地药材的药效卓著、品质超群。然而,时代浪潮翻涌,湖南道地药材产业亦面临道地性存续之忧、深加工不足之困、标准化程度尚浅之难。
省政协常委、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认为,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架设坚实桥梁,必须构筑起守正创新的三维突破体系。
邓奕辉建议,要固本培元,守护道地根基。深入挖掘湖湘地理特质与道地药材生长规律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科学的道地性评价体系。同时,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高标准、可溯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要科技赋能,淬炼精深价值。”邓奕辉说,道地药材价值需在精深加工与科研加持中升华,实现“遵古法而不泥古”,推动炮制工艺标准化、智能化升级。更应大力投入研发,突破提取、分离、制剂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邓奕辉认为,要融合延伸,焕发产业新姿。可发展“中医药+”文旅康养模式,在湘西、湘南等药材主产地打造集种植观光、文化体验、健康调理于一体的特色基地。同时,将道地药材文化元素融入湖湘饮食文化,开发药食同源的健康湘味产品。
重点产区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道地药材如何创新发展?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张水寒认为,要聚焦道地药材资源普查与区划、种植技术创新、标准化体系研制、功效挖掘与开发四个方面。
张水寒说,要开展湖南省中药资源普查,查清道地药材的资源,在重点产区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道地药材生产情况,建立湖南省中药资源数据库。遴选发布《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制定湖南省中药资源区划与道地药材种植区域指南,优化全省中药材种植的品种与区域布局。
张水寒建议,收集、保存、鉴定茯苓、玉竹、黄精、杜仲等道地药材优良种质资源;建成中药资源试验基地,开展优良种质创制研究;创新“林下种植、拟境栽培、立体套种、矮化造林”等生态种植模式。
“建立茯苓、黄精、杜仲等药材标准化体系,发布6个道地药材标准以及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地方及团体标准17项,制定《中医药·茯苓》国际标准,促进道地药材国际化发展。”张水寒说,制定35种道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形成“技术标准—服务体系—示范推广”高品质药材全链条技术体系。
张水寒提出,通过“生物特性—物质基础—药理活性—谱效关系”多维评价模式,集成仿生提取、绿色加工、生物发酵等关键技术,挖掘道地药材多元价值,建立道地药材可持续利用研究技术体系,初步形成“资源—技术—产品—产业”闭环式创新链,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道地药材高值化开发与利用体系。
挖掘利用药食同源中药产业价值
茯苓、黄精、莲子、山银花、玉竹、百合等都是湖南盛产的药食同源中药。大力挖掘和利用药食同源中药的产业价值,上游可以促进中药种植业等“一产”发展,中间可以助力食品加工业、化工业等“二产”发展,还能赋能餐饮业、健康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
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胡宗仁说:“药食同源中药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有必要以湖南盛产的药食同源中药为纽带,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三产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胡宗仁建议,以“一产”为基础,建设规范化种植与原料供应体系。依托湘西、湘南等地的生态优势,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药食同源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二产”为引擎,推动精深加工与价值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开发以茯苓、黄精、玉竹等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及现代中药制剂,打造“湘食湘药”地理标志集群。以“三产”为延伸,拓展健康服务与文旅融合。发展“中药+文旅”“药膳+体验”等新业态,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小镇、养生基地和文旅线路,促进健康服务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胡宗仁建议,强化支撑体系,构建产业生态。设立省级药食同源产业发展专项,支持科技研发、品牌培育和市场推广。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制定湖南道地药材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平台建设,拓宽产销渠道,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创新黄精生活化产品
黄精,是唯一带“精”字的中药材。《中国药典》(2025年版)记载黄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
在怀化市人大代表、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承雄看来,要优选黄精中的优良品种,构建从育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按照中药生活化的理念开发黄精产品、构建消费场景,并通过全新渠道体系进行推广,例如,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集团博世康中医药有限公司创新“康养药局”这一药店变革新形态,通过“检—药—康—养”全流程为消费者提供包含黄精系列产品在内的个性化健康服务包。
“为更好地促进湖南黄精产业发展,建议从政策统筹规划、消费品牌打造、科技研发与产业出海等重点环节继续深入推动。”林承雄说。
林承雄说,湖南黄精产业的产值规模、发展速度均位居全国前列,湖南安化、新化、新晃等黄精主产县均把黄精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打造,建议从全省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促进各地黄精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建议做强地标品牌、打造消费名品。黄精是“湘九味”代表性药材,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建议省委、省政府从刺激消费、推广消费名品等角度,带头进行黄精等草本产品消费。
林承雄认为,要提升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出海。建立从优良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生态种植、产地加工、产品开发、精深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科技研发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议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借鉴吉林人参、云南三七产业模式,打造黄精产业,参与制定或接轨世界标准,促进黄精产品在“一带一路”特别是在与湖南联系紧密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销售,推动“产品出海”。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