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性不等于价值中性:莫困于算法》
光明网指出技术中性与价值中性不能等同。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算法无处不在。技术本身或许是中性的,仅仅是一种工具手段。然而,价值判断却不能缺失。如果将人完全困在算法里,会带来诸多问题。算法可能基于数据和程序规则运行,但它缺乏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情感考量。人有独特的价值观,应站在算法之上审视和引导其发展,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道德伦理要求,而不是被算法左右,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与技术和谐共生的环境。
“所谓的算法,是该改改了。”日前,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针对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的专项行动来了。《指导意见》指出,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平台的算法的确满足了人们智能化、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算法在带来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低俗劣质信息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等诸多乱象,甚至一些行业和平台滥用导致“苦算法久矣”。追求“流量为王”或利益最大化的“技术中性”,不可能也不能等同于“价值中性”。算法推荐看似是个技术的问题,但作为技术操纵者的“人”,不能没有价值观,更不能没有道德底线。因此一个更为合理的算法,应当有积极健康、符合公序良俗的价值观,来指引算法推荐的设计和应用。算法运行的逻辑导向和运用规范,不能只单方面服膺于平台需求,更应加入公共利益、个人权益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因素。
算法向上向善,应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共识和规则标准,“人”也不能总是困在算法里。只有构建起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符合社会价值观导向的算法体系,才能营造一个清朗、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促进平台健康长远发展,让算法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造福民生福祉的有生力量和有力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