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近年来,各地文旅单位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谋求共赢。如何解决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中国文化报》特邀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来支招。
基层关切:“冰雪游”如何保持热力?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冰雪旅游呈现出大众化、规模化、多元化的特征。就地理区位而言,我国东北地区具有发展冰雪产业的天然优势,冰雪产业也拥有多元化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从上游的设计及造雪、压雪等机械制造,到中游的体育器材、服装装备生产以及活动运营,再到下游的旅游消费等环节,均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尔滨现象”带火了冰雪旅游,给东北地区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让包括辽宁省冰雪温泉旅游协会执行秘书长陈燕奎等在内的从业人员看到了区域协同发展振兴东北的更多可能。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这股冰雪热潮如何持续下去,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促进“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委员回应:统筹制定规划,构建现代化冰雪产业新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代萍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营口市政协副主席、营口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代萍表示,应重视、支持和推动东北三省统筹制定冰雪经济规划,依据各自资源特色、产业基础,明确在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专业培训、体育竞技等领域的侧重点,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冰雪经济格局。应避免各自为战、同质竞争,内耗区域冰雪经济竞争力。
代萍认为,应加大对东北地区发展冰雪经济的政策倾斜力度,以发展眼光、创新方式破解冰雪基础设施的土地、林地、环评等问题,探索废弃矿山、工厂等建设冰雪项目的可能,为冰雪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目前,东北已形成“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培训”等特色产业。同时,冰雪体育专业人才培训、储备和输出能力相对较强。代萍认为,应推动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冰雪IP,支持东北立足实际,开展冰雪品牌创建试点工作,提升东北乃至全国冰雪运动、旅游的影响力。比如,通过加大冰雪产业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打造以“冰雪+温泉”为特色品牌的旅游大环线项目。此外,希望设立国家级冰雪产业发展基金,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冰雪装备、冰雪培训、冰雪运动等细分领域,推动构建我国现代化冰雪产业新体系。
(葛鑫 采访整理)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