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协分组讨论中,跨境电商被委员们反复提及。
此次全国两会,“中国企业如何高质量‘出海’”成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翻看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以及“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表述,也被视作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指引。
这两天,在政协分组讨论中,跨境电商被委员们反复提及。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国内某企业专攻摄影设备配套件生产,产品通过某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出海”,已成为细分领域的全球销量之冠。“我们的跨境电商平台如AliExpress、SHEIN、TEMU、TikTok Shop正蓬勃发展、深度融入海外生态。我国企业的产品愈发具有竞争力,二者齐步向上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匹配、双向赋能?”
“服务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境电商平台即为其中一种重要显示。眼下正是通过服务贸易向全球展示中国形象的好时机——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进一步抢占主动权?”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汪胜洋认为,这一点迫在眉睫。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资源配置
张毅准备了很多体现中国产品质量的案例。比如,国内一家专做空气净化设备的企业,其产品在日本就有上千家医院使用。“医院本身就是对环境、卫生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能实现较大范围适用,说明产品足够‘硬核’。”他说,在国际市场上已有大量中国企业乘风破浪,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
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出海”的活跃度——2023年中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超过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达55.6万家。
汪胜洋说,如今我国很多领域的产品质量高、产量高且成本相对较低,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国产业迅速发展、制造业能力日益强大。“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慢慢成熟,物流等配套服务愈发完善。国内几家大平台共生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它们瞄准海外市场寻求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日益迫切。”他认为,“能提供好产品”与“能让产品更好走出去”二者结合,就是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力的必然和必要,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蓬勃向上的氛围中,更需要我们向世界展现一种尊重通行规则、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形象。”汪胜洋告诉记者,尤其当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所谓的核心产业、核心利益时,更应维护好自身参与公平竞争的良好形象。
汪胜洋建议,跨境电商平台要充分发挥好服务贸易作用。譬如,加大在国外实施本土化的力度,加大与国外文化融合,更好地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渠道。而张毅认为,在遵循规则前提下,跨境电商平台要用好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贴合当地需求更能引领当地需求,“全球化进程,要适应市场更要开拓市场”。
公共服务支撑,助力布局海外、探究规则、规避风险
服务“走出去”、深入海外市场,跨境电商平台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
“如何让海外产品在中国销售时有更便利的渠道?”汪胜洋提出,我们的跨境电商平台要给海外企业更多“直达”的机会。
越来越多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涌现,也是进一步繁荣国内市场的有效方式。“我们的平台应当是全球化的。”他建议用好进博会溢出效应,进一步开放各种渠道,帮助更多国外伙伴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做成全球最优、最丰富的市场。
“国内民营企业‘出海’,基本上是国内、国外各留一块业务,相互促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凯文直言,“出海”过程中,“还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单靠民营企业自身,往往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一方面,建议专业服务业帮助民营企业布局海外、探究规则、规避风险;同时,也可借鉴一些头部国企在这方面起到引领和服务作用。
对此,汪胜洋认为,国家的公共服务支撑很重要。“法律保护方面,要和外方签订相关协议,比如投资保护协定、关税贸易协定等,为企业顺利走出去,以及走出去后顺利合作发展清理壁垒和障碍。” (本报北京3月8日专电)
作者:苏展
文:本报特派记者 苏展 图:IC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