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的发展,往往讲究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当然很多人对于这一点没什么理解,往往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归功于某个个人,而忽略了趋势。
比如说起秦始皇,很多人往往认为如果没有秦始皇,华夏就不会走向大一统。但其实这个认知并不正确。
宛如有个大思想家评价拿破仑之于法国的时候,他曾这样认为:那就是即便是法国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也必然会有人扮演拿破仑的角色。
其实关于华夏大一统,得从秦之前的趋势来看。
1、君王心术
记得很多年前,我认识一个当数控学徒的小工,这个小工喜欢看网文,认为古代某些帝王是爱民如子的,并且向往那些时代。当我知道小工想法以后,我问小工:你老板拿你当儿子看没?你指望古代皇帝爱民如子?
古代皇帝的本质,就是最大的地主头子——当然,放在夏商周三代,可以说成是当时的天子都是最大的奴隶主头子。
其实华夏历史的帝王传记,本质上就是君王心术的历史。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君王就对自己的臣仆和百姓有猜忌心理。
比如周联合一些诸侯灭亡殷商以后,周采取的分封制是迫不得已:因为周担心会存在其他的方国威胁周的统治,所以周天子选择册封功臣和宗室去利用周的名义,征服群番。并借此扩大周的影响力——倘若周天子能直接统治,也断乎不会搞分封。
当然后来的历史我们知道,这个模式其实也是饮鸩止渴:诸侯君主征服一些部族的同时,也在这一地区推广了先进的生产模式,实力也足以和天子对抗。比如周夷王在位期间,齐就不愿意履行诸侯义务。而周天子打算制裁这个诸侯,能做的也就是哄骗齐的君主来京城,然后扣押、杀戮。
当然诸侯做大的趋势不可逆,所以西周最终也在诸侯强大的背景下覆灭。
西周之后是东周。东周大致包括春秋和战国。春秋时代诸侯之间混战,其实也存在一定的吞并情况。只不过碍于诸侯之间势力盘根错节,所以有时候吞并没那么干脆:比如晋就吞并了虞和虢这俩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除了中山国、代国这些极少数小国之外,其余的差不多都被大国给吞并了。
其实人性是共通的。宛如我相信我的读者里面没有人会嫌弃自己银行卡余额太多一样,古代的君主也没人会嫌弃自己的地盘太小。区别只不过在于是否具备直接统治的能力,以及行政成本是否够得上。
2、皇帝直辖领土的扩张
当然严格来说,秦的存在,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偶然情况。
因为如果没有秦的存在,战国之间各大诸侯的吞并也会存在。只不过,吞并后的终极模式会和后来的汉朝差不多:郡县制和分封制暂时并存。
其实如果当年秦始皇选择这个模式,或许秦不至于二世就崩盘。后来的刘邦其实也是经过一番比对,认为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更利于天下稳定。
当然,行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上的进步,给后世的君王扩大直接统治范围提供了便利。
从汉朝以后的历史,一直到清朝,基本上就是一部皇帝直接统治地盘不断扩大的历史——皇帝对于无法直接统治,或者直接统治成本太高的区域,会采取册封模式——也就是羁縻制度。但是一旦统治技术更成熟了,原本的这一区域,也会被朝廷直辖:比如明清时期对西南土司的战争,本质上就是皇帝想扩大直辖区域的体现。
当然对于统治成本太高的区域,放弃也是常态。比如明朝放弃对越南的统治,根本原因就在于明宣宗觉得统治越南的收获大于支出。
3、结语
所以从历史的必然性来看,即便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秦始皇,秦也没有统一华夏的能力。华夏走向大一统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毕竟,还是那句话:没有哪个君王会嫌弃自己的地盘太大,真的愿意分给别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