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
作者:莫孤烟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参战各军在入朝之前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集训及各项准备,但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准备情况也大不一样,直接体现在战场表现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在第一批入朝作战的6个军中,42军和50军是“刀枪入库”的农垦部队,随时准备集体转业,他们当时的任务是农业生产,武器装备也已基本库存,军事训练几乎不再开展。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四野的三只虎38军、39军、40军其实也承担了大量的生产任务,甚至生产任务远重于军事训练任务。
【志愿军和当地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志愿军很多战士出身农村,到了部队还执行过生产任务,对于这些农活一点也不陌生】
13兵团是在1950年初集结的,总部要求一手抓战备,一手抓生产。但当时各级干部普遍认为国内战争已经结束,对国际冲突带来的军事危机认识不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生产抓得多而训练抓得少。兵团政治部主任杜平后来给总政主任罗荣桓作检讨,说部队在生产中采用了“拼命主义”,不仅大量消耗了官兵们的体力,损坏了一些武器装备,而且让部队的作风也受到了影响。
东北边防军正式全面进入训练状态,已经是1950年8月中下旬了。当时兵团各级首长在沈阳开会研究,认为美军过分依赖技术装备,最怕切断后勤补给线,而我军恰恰最擅长迂回穿插,而朝鲜北部地区复杂的山地地形,又放大了我军轻步兵的机动优势。因此,如果入朝与美军作战,我军最理想的作战模式就是山地进攻作战。
【美军的机械化部队】
13兵团不愧是久经战阵的精锐部队,首长们尽管从未与美军交过手,尚未体会到现代化战争的复杂性,但凭借身经百战的经验积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出国作战两个月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事后看来无比正确的战术原则,着实令人惊叹。
四野部队的战术水平普遍较高,训练手段有独到之处。入朝之前,13兵团部队进行了两个月的突击训练,重点练的就是“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三制”等传统战法,而这些正是四野部队的看家本领。
【志愿军采用“三三制”战术队形发起进攻】
和美军作战,当务之急是研究出打坦克和打飞机的有效手段。在国内战争中,我军初步积累了一些反坦克及防空的经验,但国内战争的烈度远不能和入朝作战相比,这些经验远远不够。再者,建国初期部队老兵复员了不少,大量新兵根本没有见过坦克飞机。有的部队反坦克作战经验几乎为零,他们找了几辆日本关东军留下的废弃坦克当教学道具,但成效似乎并不明显,战士们都反映,这样的训练没什么用。虽然学了一些知识,但一来没有坦克,二来没有反坦克武器,因此缺少实践检验,学到的知识终究是纸上谈兵。
【志愿军在反坦克作战中】
39军是四野的头等王牌军,反坦克作战的训练效果更好。师长汪洋深入研究了苏军在二战中的打坦克的技战术,在此基础上组织全师开展战术训练,很快掀起了训练热潮。我军缺少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因此主要还是依靠炸药包和爆破筒。
相比起反坦克,防空问题更为突出。我军真正认识到空军的威力还是在入朝作战之后,国内战争中积累的经验远远不够,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防空手段,指战员普遍对敌机有畏惧心理。因为对付坦克至少还有炸药包和爆破筒,对付飞机则毫无办法。首长们一开始是鼓励战士积极对空射击的,但实战证明轻武器对空射击很难命中,而且会暴露目标,遭到敌机更准确的打击,实在得不偿失,因此很快就被明令禁止。
【志愿军防空作战】
防空手段的缺失及训练的不足,是导致志愿军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军对制空权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才真正认识到的。
总之,13兵团抓住战前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突击训练,成效是明显的,部队的战斗力迅速恢复,在山地强行军、反坦克等方面甚至比以前更强,反映出四野部队的正规化水平要高于其他野战军,练兵手段实用且高效。在入朝作战中,13兵团部队表现最优、战功最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较于13兵团,其他野战军部队在入朝之前的准备都不太充分,临战训练问题不少,战场表现也确实不如四野的部队。
66军原本没有入朝作战的任务,但我军在第一次战役中,主力集中于清川江以北地区,西线牵制阻击敌军的力量明显不足,急需抽调部队堵住缺口。66军驻防天津,是离战场最近的部队,因此被总部紧急派出。该军从接到入朝作战任务到登车出发一共就4个小时。
66军之前一直在担任生产任务,几乎没有正规系统的军事训练,指战员从思想上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战前动员以及武器弹药的分配都是在路上紧急完成的。这样必然影响在战场上的战术技术表现。
50军的情况和66军类似,该军原本要进行拆分,部分改编为炮兵,但战场形势需要该军紧急入朝,因此思想准备及训练基础都不足,武器装备也不齐全,结果在前两次战役中吃了一些亏,到了第三次战役,这个军打出了水平,50军可谓一战成名。
准备最不充分的当属3野9兵团了。该兵团本来担负攻台任务,在江南地区苦练水上作战技能,直到9月份解除攻台任务,当作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原本是要在山东训练三个月再去东北适应环境,最后再赴朝。
然而形势不等人,彭总筹划第二次战役,打算在清川江打击美第8集团军,右翼只有42军一个军牵制敌军,兵力明显不足。而此时,美军第10军在东线向鸭绿江疾进,几个师队形分散,正是歼敌的大好时机,因此才紧急抽调第9兵团赴长津湖地区作战。
【1950年11月,长津湖战役新兴里战斗,志愿军9兵团27军全歼美陆军精锐部队“北极熊团”,缴获其团旗,系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军博】
9兵团的战前动员和物资准备也是在沿途进行的,准备不充分,在长津湖取得重大战果,但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