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在过去的一年里,居然有多达3834吨的稀土材料悄然从中国流失,最终被转运到了美国手中。这个数字可不是小打小闹,事实上,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前几年三年加起来的总和。更令人生疑的是,明明我国有相关禁令出台,为什么却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3834吨氧化锑的“转口迷局”。根据调查,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泰国和墨西哥成为了美国稀土的主要中转站。这段时间里,两国的氧化锑转运量正好加起来是3834吨,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锑出口量也显著上升,明显形成了一条奇怪的“出口-转口”链条。这两个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中介角色,利用中国出口的锑进行加工后,再高价卖给美国,简直就成了美国的“帮凶”,让人不禁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慨。
再来看一下走私的手法,现代走私团伙的技术水平可谓越来越“高超”。现在的走私组织竟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海关检查的松懈时机。他们专门选择那些海关查验比较松懈的时间段,尤其是深夜和凌晨,趁机通过海关。这一手段简直令人愤慨。泰国的走私更是疯狂,竟然将3300吨锑矿误报为“宠物饲料”,通过海关顺利通关。墨西哥方面也不甘示弱,他们将稀土混入瓷砖胶、锌锭等物品里,甚至伪造了中央企业的设备标签。沈阳海关曾经就查获过一批伪造标签的离心机,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禁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呢?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那些中转国,像泰国和墨西哥。原本,这两个国家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伙伴。然而,走私带来的高额利润却让这些国家无法抵挡诱惑。据了解,走私利润要比正常渠道高出20%,短期内的经济利益让这些国家选择了与美国联手,绕过中国的管制。可想而知,这种背叛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愤慨。
接下来,不得不提的是美国的“心机”。为了获得更多的稀土资源,美国简直是“用尽心思”。他们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共同推动了所谓的“四方关键矿产倡议”,以建立起一种资源闭环,其中澳大利亚和印度提供矿产资源,而日本和美国负责技术研发。此外,美国国防部还投资了4亿美元,成为了MPMaterials公司的最大股东,并且推动建立了新的稀土加工厂,目的是增加本土生产。而且,美国还曾有意“吞并”格陵兰岛,实际上是看中了当地尚未开发的稀土资源,想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全球的稀土资源供应。
当然,我国这边也并非毫无应对。过去,出口管理主要依赖单证审核,但对于一些“名义上出口到其他国家,实际转口到美国”的情况,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因此,走私分子钻了空子,通过伪装成“铁矿石”、“艺术用品”等方式报关,甚至将稀土掺入其他产品中,混淆视听。更有甚者,他们将货物拆解成小包裹,一点一点地运出,使得查验的难度极大,形成了一个成本低、收益高的走私链条。
不过,我们也不是束手待毙。2025年7月1日,经过29年后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实施。这次修订加强了对战略资源的管控,从勘探、开采到出口的全流程都被纳入严格监管。同时,还建立了全国矿产资源溯源平台,每一克矿粉都会贴上电子标签,实现全程可追溯。此外,香港海关也加强了技术手段,使用新型检测仪器,可以在3秒内识别那些用铝箔屏蔽的伎俩。此前,北部湾海关就截获了20吨伪装成化肥的镓金属。
不仅如此,我国在经济和法律手段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对泰国和墨西哥等中转国家,实施了150%的出口保证金政策,使得走私的成本大幅提升。同时,稀土走私行为也被纳入刑法,最高可判处10年刑期,刑法的严格性远比过去的行政处罚更具威慑力。自新法实施以来,泰国从中国进口的锑量已经减少了60%。
在技术方面,我国也拥有强大的底气。目前,全球92%的稀土精炼技术掌握在我国手中,即便美国在阿拉斯加新开了矿,也仍然需要依赖中国来进行精炼处理。湖南地区在锑电池和镓晶圆等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即便是美国MPMaterials公司新建的工厂,其生产的氧化镨钕纯度比我国的低了三个数量级,每吨的成本高出30%,可见他们在关键加工环节上仍然处于落后状态。
这一事件无疑会对中美之间的博弈产生深远影响。2025年,美国由于稀土短缺,甚至影响到了F-35战斗机的生产,足以看出他们在稀土资源供应上的严重依赖。而我国,则从一个“出口大国”逐步转变为“规则制定者”。随着新《矿产资源法》的实施,我国的资源管理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这对于未来国际合作将起到积极作用,诚信也将成为合作的硬门槛。
对于泰国和墨西哥等中转国来说,短期内通过走私赚取的利益可能是可观的,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风险。2025年8月后,我国削减了这两个国家40%的锑出口配额,相关产业面临原料短缺的危机,这就是背信弃义的代价。归根结底,这起走私事件揭示了全球资源合作中的诚信问题。美国依旧试图通过霸权手段控制资源,而一些中转国则想借机投机取巧,这迫使我国加大了“技术、法律、溯源”的监管力度。在未来的全球产业链中,只有建立透明、可追溯的供应链规则,才能有效避免类似的走私-反制循环,确保全球资源治理更公平、可持续。
总的来说,这3834吨稀土走私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走私案件,更是中美战略博弈和全球资源秩序重塑的缩影。通过加强法律、提升技术,我国不仅应对了走私问题,也为国家资源安全的保护开辟了新道路。在当今全球产业链紧密相连的背景下,唯有坚守诚信,强化技术实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稳住脚步,引领全球资源管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