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不知从那个渠道流出的谷歌Project Ara模块化手机后期(开发者)版本真机上手视频,在某视频网站被曝光。从而让我们首次得以一窥这个传说中“模块化手机鼻祖”,在生命最末期的产品形态和技术理念。
根据拿到这台手机的UP主描述,开发版的Project Ara实际上大量放弃了最初研发阶段的许多“雄心壮志”。比如,它将SoC、内存都固化到机身内部,变得实际上不再能升级基础的硬件平台,而真正“可更换”的部件,也只剩下了后摄和容量小到可怜的电池而已,剩下的几乎都变成了没有任何功能、仅用于验证其模块自动固定装置的“装饰件”。
很显然,从这些设计的变更来看,谷歌到最后其实也没能解决“模块化手机”的硬件适配难题,甚至到了不得不放弃一开始产品构想的程度。事实上,从后来的市场情况来看,诸如Moto Z系列这样的量产“模块化手机”,本质上也不过是普通的手机,再加上私有标准的外设产品而已,根本就起不到“模块化手机”最初延长产品寿命、降低用户换机开销的目的。
换句话说,即便是对于当时有着顶尖技术实力的大厂而言,他们也没有能力去真正做好“模块化手机”。正因如此,当后来一个又一个的小众厂商先后推出以“模块化”为卖点的产品时,便相当令我们感到惊讶了。
从产品属性来看,这些小众品牌的“模块化手机”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比以往的大厂要更接近谷歌最初的构想。因为它们的“模块化”,普遍着重于将手机本来的功能部件设计成可轻易拆卸、替换的样式,从而方便用户在手机出故障时自行维修。部分机型甚至还能允许用户“升级”其中的一些模块,比如给手机换一个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改善成像效果等。
那么这是否说明,这些小众品牌就确实做到了比过去大厂更强的技术力,或者是表明过去的“模块化手机”之所以造不出来,是因为大厂们“偷手”,刻意限制了这种设计的最终落地呢?
其实,这还真不一定。
首先,大家但凡有过在PC“攒机”的经验应该就知道,传统的台式PC的确支持大家自由更换CPU、显卡、内存等内部组件。但仅仅安装上新硬件是不可能立刻正常运作的,还需要手动安装驱动软件、或是等待操作系统自动完成这个“驱动安装”的过程,才能让新硬件真正工作起来。
“现代”版本的Adreno300驱动不再需要卡刷,但要求Root手机其实更麻烦
在PC上,驱动软件的安装显然要容易得多,但到了智能手机上,手动安装驱动就会变成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比如,多年前高通曾在官网放出Adreno 300系GPU的驱动安装包。它的安装就需要用户先“解锁”手机,刷入第三方Recovery底层,然后再通过“刷系统”的方式,将驱动安装到对应的手机分区内部。
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来说,绝大多数用户几乎是不可能再实现手动安装/替换驱动程序这一操作了。
如此一来, 实际上也就是说用户之所以能够在这些“模块化手机”上加装或更换硬件,是因为这些硬件的驱动程序从一开始就预装在了系统里。说得更直白一点,也就是模块化手机能够更换哪些部分、能够升级到怎样的规格,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好了的。
这实际上相当于“模块化手机”厂商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一款“全功能”的机型,然后在销售时将其拆分,只卖了一个阉割掉大批功能的“丐版”硬件给消费者,然后再用所谓“模块化升级”的名义,让大家购买剩下来的部分。
当然,话说到这个程度,肯定还是会有“不信邪”的朋友反驳,“你怎么敢肯定模块化手机就是坑人呢?万一人家厂商就只针对极客用户,万一人用的开源硬件真允许用户自行刷系统、刷驱动,这又要怎么解释呢?”
其实很好解释,因为纵观目前市面上各种号称“模块化”、易维修的手机便不难发现,它们所谓的“模块化”设计,无一例外都是使用了私有的接口定义来实现。这些或磁吸、或“易插拔”的硬件功能模块,看似方便了用户自己维修,但实际上也使得消费者根本不可能从市场上购买真正的“通路零部件”去进行替换。
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当年谷歌最终放弃Project Ara,虽然可能既有技术难度过大的因素,也有商业利益的考量。但如今那些捡起“模块化手机”概念,打着“给用户自由”旗号推出新品的厂商,有一个算一个想的或许就只有利益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