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叶王陶一同结束了他们在天目山的第三次反固战役。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他们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1945年11月,叶飞率领的部队经过涟水的整编后,接到命令北上参与东北战事。而王必成原计划调往山东,后来在粟裕的建议下继续留在华中。最终,王必成和陶勇的部队分别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的第六纵和第八纵,隶属于粟裕的指挥之下。
战略局势的变化迫使叶王陶不得不在短短半年内分道扬镳。尤其是王陶的部队也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原定于华中野战军发动的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中,陶勇部队攻打高邮,而王必成部则奔赴泰州。然而,就在王必成的六纵向泰州推进之际,新四军总部却突然下令六纵北调淮北,协助张震的九纵进行破路战。随后,当六纵刚抵达淮北准备投入战斗时,又接到新四军总部的命令北上山东作战。这些调动导致王必成的六纵未能在泰州和淮北取得突出战果,而是不断地被迫转移和行军。最终,当六纵匆匆赶到山东战场时,国共停战协定已在1946年1月13日生效。六纵只有轻描淡写地攻占了贾汪(当时是山东的一部分),歼敌仅500多人。
与此同时,原计划向东北进军的叶飞部队在长途行军抵达山东后,由于国军在秦皇岛登陆并占领了山海关,迫使中央军委改变战略,将叶飞部编入山东野战军序列,成为其第一纵队。
总结来看,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6年1月国共停战的这段时间里,叶王陶的合作就此结束。叶飞部准备向东北推进,而王必成部则在各种不确定中行动,如果不是粟裕的坚持,他们可能也被调往山东。陶勇部队则一直留在华中,尤其是在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中表现突出。幸运的是,王必成和陶勇最终仍然在一起,成为粟裕部队中最可靠的支柱。叶飞与王陶的分开直接导致了解放战争爆发时两者的不同命运:王陶的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战役中表现出色,一战七捷,而叶飞的山东野战军则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和挫折。
如果回到解放战争初期,想象叶飞的部队未被调往山东,与王陶和陶勇一同打下苏中七连胜的情形,那将是何等的壮丽场景!毕竟叶飞的部队原本是一支预备远征东北的大纵队,规模可达2万人。与之相比,王必成和陶勇的六纵和八纵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华中野战军的灵活指挥下,却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战斗力和指挥效果。这种灵活和精准的指挥,使得王陶在七连胜中表现突出,备受统帅部和全军的赞誉。这与叶飞的部队在同一时期的挫折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无法假设,叶飞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困境只是暂时的。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在于叶飞及其部队本身,而更多地源于上级的决策和战略指导。尽管如此,一旦调整和修正,叶飞的1纵作为精锐部队,其光芒将不会被任何困难所遮掩。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叶王陶的另一篇文章:《勇立头功!华野辉煌时期为何叶较之王陶更高光?》期待您的关注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