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国共合作,但是,蒋介石等人亡我之心不死,与坐镇西北的胡宗南五次策划进攻延安的军事行动。但是,五次军事行动均夭折而告终。
为什么这些进攻计划都夭折呢?背后有着历史的深层逻辑。
第一次:1938年冬季,胡宗南试探性进攻。
1938年冬,日军发动晋南战役,胡宗南奉命率第十七军团(后扩编为第三十四集团军)驻守潼关,防御日军渡黄河威胁关中。这时八路军在晋南与日军展开游击战,胡宗南却心生歹意,试图抽调兵力“清剿”陕甘宁边区东侧,以消除侧翼威胁。
这时,毛泽东敏锐判断胡宗南的核心目标是巩固潼关防线而非全力攻边区,于是下令八路军主力(如120师、115师)继续在晋西北、晋察冀牵制日军,避免与胡宗南部正面交锋;同时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方针,下令边区留守兵团以小股部队袭扰胡部补给线,炸毁洛川至韩城公路桥梁,此举迫使胡宗南不得不分散兵力,进行防守,始终无法集中力量实施有效进攻。最终,胡宗南因日军攻势猛烈,主力被牵制于潼关至韩城一线,难以分兵;且八路军主动避让,胡宗南失去进攻借口。于是,随着晋南战事结束,胡宗南的试探性行动无疾而终。
第二次:1940年春季“封锁边区”计划
1940年初,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以“防止共军渗透”为由,在陕甘宁边区周边部署重兵,计划逐步压缩边区生存空间。他调集第1军、第16军等部,在鄜县、洛川、宜川等地构筑碉堡线,试图通过长期封锁削弱边区经济。然而,毛泽东在边区发起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边区军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很快就实现了粮食自给率超70%;同时发展纺织、造纸等手工业,打破胡宗南的经济扼杀。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通过统战手段争取地方实力派(如陇东民团领袖赵寿山),分化胡宗南的封锁联盟。中共后勤部门秘密打通晋绥根据地至边区的地下交通线,绕过胡部封锁运输物资。
这些措施使胡宗南的“饿垮边区”计划彻底破产。重庆国民政府内部也对蒋介石的“剿共”和抗日的主与次存在争议,蒋介石最终叫停了全面封锁行动,改为局部骚扰。
第三次:1942年夏季“闪击延安”预案
1942年夏,胡宗南判断中共可能因日军的“五一大扫荡”而陷入困境,准备“学习”皖南事变,计划调集第1军、第29军等精锐部队,分三路从洛川、宜川、中部方向突袭延安。但是,他的计划被中共地下党员、胡宗南秘书熊向晖知悉,将作战计划密报延安。毛泽东迅速启动双重破解。
一是情报战。党中央立即调整边区防御部署,将主力部队警1旅、359旅隐蔽集结于洛川、富县一线,准备伏击胡部先头部队;同时命令晋西北的八路军120师伺机袭击胡宗南后方补给基地。
二是舆论战。毛泽东通知周恩来通过重庆《新华日报》公开揭露胡宗南“假抗日、真反共”行径,并附上作战计划关键内容(如“闪击延安部队番号清单”)。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得知后,以“破坏盟国合作”为由向蒋介石施压。
于是,蒋介石不得不紧急叫停行动。事后,毛主席说:“一张报纸抵得上千军万马。”
第四次:1943年春季“三月攻势”流产
1943年春,胡宗南再次集结第1军、第16军等部,准备以“肃清边区匪患”为名,调动10万大军向陕北和延安发动进攻。
毛泽东采取上一次的办法,一边加强防备,一边揭露其阴谋。
首先,毛泽东将晋绥的358旅和太行山的陈赓部队调往陕甘宁,后358旅到达陕北,陈赓所部滞留在山西,随时可以增援。在陕甘宁边区组织群众坚壁清野(藏粮、转移牲畜),使胡部进入边区则难以就地补给。
其次,采取“攻心为上”策略,进行民心战。通过地下党在胡部官兵中散发传单,如《告胡宗南部官兵书》等,揭露蒋介石“借刀杀人”阴谋,动摇其军心。胡宗南部士兵多为关中子弟,对进攻家乡附近的边区抵触情绪强烈,基层军官亦多有消极怠工。
再次,发动政治攻势。毛泽东亲自撰写《质问国民党》一文,通过《解放日报》向全国控诉胡宗南“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引发知识界与民主党派声援;国际方面,中共通过驻重庆代表向美英使馆传递情报,促使美国记者斯诺撰文批评国民政府“内战倾向”。蒋介石权衡利弊后,以“日军可能趁机渡河”为由叫停计划。
第五次:1945年春季“陕北清剿”未遂
1945年春,日军濒临投降,蒋介石进攻延安之心还是不死。于是,与胡宗南计划调集第三十四集团军主力第1军、第29军等向绥德、米脂方向推进,企图切断陕甘宁边区与华北的联系。毛泽东采取“虚实结合”战术进行应对。
一是运动战准备。党中央下令王震率359旅主力秘密南下关中地区,隐蔽集结于栒邑、淳化一带,准备伏击胡部先头部队;同时下令晋绥军区部队在黄河东岸佯动,制造“中共主力将东渡黄河”的假象,分散胡宗南注意力。
二是进行战略欺骗。通过情报渠道故意泄露“边区防御薄弱”的虚假信息,诱使胡宗南误判形势。当胡部前锋进至绥德、米脂时,遭遇留守兵团警备3旅的节节抵抗,胡宗南发现补给线过长,且中共在绥德、清涧等地提前构筑纵深防御阵地。加上胡宗南部因长期驻防西北,兵员补充不足,部分部队缺额达30%,认为进行难以取胜。蒋介石为避免引发国际舆论压力,最终以“整训部队”为由暂缓行动,胡宗南的进攻计划彻底破产。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说:“胡宗南多次进攻延安失败,表面看是兵力不足、情报泄露或外部干预,深层则在于毛主席将军事斗争与政治博弈、舆论宣传、群众动员的巧妙结合,破解了胡宗南进攻计划:其一,中共通过统战与群众路线在陕北扎根深厚,胡部难以获得民众支持;其二,胡宗南的战略思维仍停留在传统正面作战层面,而中共采取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的方式,始终避免决战;其三,蒋介石虽欲削弱中共,但更忌惮美苏对统一战线的态度,不敢彻底撕破脸。这些因素叠加,使胡宗南的‘延安攻略’大多数停留在纸面或初期动员阶段,最终随着抗战胜利而彻底搁置。”该书与《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为一个系列。两书为近年来毛泽东研究难得的优秀佳作。这几年出版的毛泽东研究的图书精品很少,但是这两本书销量过百万册,深获读者好评。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购书请到正规渠道。